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曆史世界。
這一講我們加快腳步,連跑5年。
首先進入始皇帝十五年(前232年),兩件大事:一是秦國伐趙,二是在秦國做人質的燕太子丹私自歸國。
秦國這次伐趙,《資治通鑒》的措辭是“大興師”,陣仗不同一般,結果卻虎頭蛇尾,雖然搶了兩處城邑,但遇到李牧了,沒敢打就撤回去了。
這段記載特别凸顯李牧的形象,但我們已經看不到司馬光當時依據的史料了,而在《史記》的記載裡,李牧實實在在地跟秦軍交了手,也實實在在地打赢了。
但對于讀者而言,司馬光筆下的李牧更加激動人心。劉友益的《資治通鑒綱目書法》大加發揮,說李牧先前已經有過一次輝煌戰績,把秦軍打得慘敗,這一次隻是露露臉就不戰而屈人之兵,可見秦軍并不是無敵之師,山東六國之所以先後亡國,隻是不知自強的緣故。王應麟的《通鑒劄記》情緒更激昂,說但凡廉頗不走,李牧不死,趙國簡直可以兼并天下,哪至于亡國呢?
我們再看燕國這邊,這幾年燕國和秦國關系不錯,一東一西夾擊趙國,讓趙國吃盡了地理位置的虧。燕國送去秦國做人質的太子丹偏偏還跟嬴政有過一段美好的過去,當時他們一起在趙國做人質,大概就像兩隻身處險境的小老虎那樣互相鼓舞,相濡以沫,經常舔舐對方的心靈創傷吧。但是,時過境遷,當燕太子丹到鹹陽做人質的時候,期待的是發小重逢,沒料到嬴政的心态已經變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太子丹在秦國得不到禮遇,為此忿忿不平,想回國了,但人質行動受限,哪能輕易回國呢?
關于太子丹的這段經曆,漢朝流行過很多怪談。王充在《論衡》裡提到,當時嬴政堅決不許太子丹歸國,還賭咒說,除非西沉的太陽返回中天,天上降下谷子,烏鴉變成白頭,馬頭生出犄角,太子丹才能回去。但沒想到,以上說到的種種奇迹竟然真的發生了。嬴政認為太子丹是聖人,就放他回去了。
漢代著作,除了《論衡》之外,賈誼的《新書》和應的《風俗通義》都有相關記載。還有一部作者和時代都不明朗的小書,叫作《燕丹子》,以小說筆法詳細記載了太子丹和嬴政的恩恩怨怨。我們對太子丹以及對“荊轲刺秦王”的印象,很多生動鮮活的細節都是從《燕丹子》來的。
但司馬遷說,自己親自采訪過幾位熟知這段往事的人,所以在寫《史記》的時候删除了那些不靠譜的細節。
司馬光的無神論傾向更強,所以在《資治通鑒》裡邊也隻是說太子丹忿而歸國。
但我們有必要知道,傳說當中的那些細節早已經變成了文學語碼,是詩詞裡邊很常見的典故。比如清朝詞家顧貞觀為了搭救好友吳兆骞,在寫給納蘭性德的詞裡就有“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這首詞流傳很廣,“烏頭馬角”指的就是烏鴉變成白頭,馬頭生出犄角這段故事。
無論如何,燕太子丹不管不顧,毅然踏上了逃亡之旅。
在他逃亡歸國的第二年,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韓、魏兩國先後向秦國割地。這幾乎就是破罐子破摔了,還沒挨打就主動割地。尤其是韓國,這次割讓了南陽之後,已經沒剩下多少地盤了,距離滅亡就隻差最後一口氣了。
唯一能打的趙國偏偏流年不利,代地發生了大地震,地面裂開了一個寬達130步的大縫,在當時的趙國人看來,這景象一定很有震懾力,就像惡魔張開的大嘴。
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國内史勝一舉滅掉了韓國,把韓王安抓了俘虜,再把新占領區設置為颍川郡,韓國正式亡國。趙國因為上一年大地震的緣故陷入饑荒。所以不難想見,秦國馬上就會抓住這個機會。
司馬光在《稽古錄》裡點評曆史興亡,說韓國先天缺陷很大,一來國力不強,二來地理位置太糟糕,首尾腹背處處受敵,但即便如此,還能夠享國200年,這主要歸功于韓昭侯。這位韓昭侯,就是重用申不害的那位韓國國君。正是因為韓昭侯賞罰有度,所以繼承人即便素質低,能力差,政權也能存續相當長的時間。
在韓國亡國的同年,秦國也發生了一點小小的變故:華陽太後終于離開了人世。
當年她是安國君最寵愛的女人,因為這份寵愛被立為夫人,又因為既受寵又有地位,在呂不韋的密謀下把公子異人認作了自己的孩子。然後安國君繼位,成為秦孝文王,然後秦孝文王駕崩,改名子楚的公子異人繼位,成為秦莊襄王,然後秦莊襄王駕崩,嬴政繼位,嬴政的母親,也就是後來被稱為帝太後的那個風流女人開始呼風喚雨。
在這不長的時間裡,前台風雲人物走馬燈一般輪轉,再沒有華陽太後的聲音了,直到這一年出現了她的死訊。
東方的衛國似乎也有喪事,《資治通鑒》記載衛元君故去,衛君角繼位。這段記載未必準确,但并不重要,我們也就不必深究了。
始皇帝十八年(前229年),秦國趁着趙國先有地震,後有饑荒的虛弱時刻,派大将王翦和楊端和兵分兩路,聯合出擊,遇到了趙國大将李牧和司馬尚的抵抗。假如兩軍正面交鋒,趙國畢竟國力大損,即便有李牧這樣的良将,勝算也不會太大。但即便如此,秦國還是避免和李牧硬碰硬,而是派遣間諜,以重金賄賂趙王遷的寵臣郭開,由郭開進逸言,誣告李牧和司馬尚籌劃謀反。
趙王遷本來就是一個浪蕩公子,毫無治國智慧;郭開更是個陷害忠良的高手,曾經成功阻撓廉頗歸國。這一對昏君奸臣臭味相投,其利斷金,果然積極給秦國打配合,撤換李牧、司馬尚,派趙蔥和顔聚上陣接替。且不論趙蔥、顔聚能不能打,單是臨陣換将這種事已經足以動搖軍心了。
結果性格決定命運,雖然司馬尚交出了指揮權,但李牧拒不受命,落得一個被捕獲處死的下場。作為山東六國最後一位名将,李牧就這樣迎來了自己的悲劇結局。
這個時候,趙王遷并不知道,李牧之死正是自己亡國的前兆。
轉過年來,始皇帝十九年(前228年),王翦大破趙軍,殺趙蔥,逐顔聚,攻克邯鄲,把趙王遷抓了俘虜,趙國從此滅亡。
司馬光在《稽古錄》裡發表看法,說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三晉當中以趙國為最強,但趙國先是貪圖上黨的土地,出了昏招,接下來打輸了長平之戰,國力大受損耗,最後因為郭開的讒言連折廉頗、李牧兩員大将,緻使亡國滅宗,令人唏噓感歎。
回顧李牧的一生,我們可以參照司馬光的一首五言詩:
椎牛飨壯士,拔距養奇材。
虜帳方驚避,秦金已闇(àn)來。
旌旗移幕府,荊棘蔓叢台。
部曲依稀在,猶能話郭開。
——《五哀詩·李牧》
詩的首聯寫李牧北禦匈奴的戰術,颔聯寫秦軍不敢和李牧正面交鋒,用重金暗施離間計,頸聯寫趙王遷臨陣換将,緻使邯鄲淪陷,叢台荒廢,尾聯寫李牧死後,老部下論及往事,對郭開恨意難消。詩的前6句句句用典,在你已經了解了李牧的一生之後,這些典故就會由理解詩義的攔路虎變成幫助記憶的指示牌了。
那麼,趙國滅亡之後,趙王遷會有怎樣的結局呢?
我們下一講再談。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下期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