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亦作“蘆溝橋”、“永定橋”,因跨越蘆溝(今永定河)而得名。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章宗開工興建盧溝橋,明昌三年(1192年)竣工。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9.3米,是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中國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圓弧拱橋。它是舊時北京向西南方向的最主要通道。
凡親臨此橋者,無不贊歎其宏偉、古樸和美麗。高超的工藝、恢宏的布局、精美的雕刻,成就了一處傳奇性的建築。
1. 結構與工藝
盧溝橋有10座橋墩、11個橋拱,采用框式縱連式砌拱,拱券的跨徑與橋墩的距離一緻,由橋的兩端逐漸向橋中心增大。橋拱矢跨比率約為1:3.5 ,這使得橋的造型更加美觀、橋面較為平緩而實用,但同時增大了建造的難度。
橋身全部用堅固的花崗岩建成,關鍵部位由銀錠鐵榫連接。橋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為流線型的分水尖,以減少水流對橋孔的壓力。每個分水尖上安置一根邊長26厘米的三角鐵柱(俗稱“斬龍劍”),用以迎擊洪水和冰塊,保護橋墩和橋身。
金朝工匠以“鐵柱穿石”的方法固定橋基,而不是常用的“插柏為基”。文物考古專家和橋梁專家對此感到非常興奮,因為這是世人前所未見的創新。
實地測量顯示,八百多年來,盧溝橋的10個橋墩沉陷幅度最大未超過12厘米,足見橋基之堅固。上世紀70年代,曾有載重429噸的大型平闆車從橋上安然通過,而附近的現代公路卻無法承受。
2. 石獅子
盧溝橋的兩端一對華表,昭示橋之尊貴。踏上長橋,一幅華美的石雕畫卷展現在眼前:兩側的石護欄共有281根望柱,望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許多石獅,它們大小不一、千姿百态、呼之欲出。
長久以來,民間流傳着一句歇後語:“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這是為何?原來,大獅子容易數清,在大獅子身上,還雕刻了許多小獅子,最小的才幾厘米。它們或隐或現,似乎在和人捉迷藏,實在不易察覺。
據統計,盧溝橋總計有501隻石獅。這些石獅大多為明清時期雕刻的,也有少量為金元時期雕刻的。
石獅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着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
3. 盧溝曉月
曾經,盧溝橋邊,拂曉時分,月兒西沉,月影倒映河面,清幽靜谧。據說,金章宗完顔璟對此橋邊月色甚為推崇,故送給此景觀一個雅号——“盧溝曉月”,此景即成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明月映照下,厚重的石闆,負載了八百年的車輪滾滾、濁浪清流。橋下的永定河、北京的“母親河”,從波濤洶湧到30多年前幹枯斷流。失去了水的滋潤,古橋也似乎陷入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