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普中國報道:家暴,近年來越來越為人所知,而最近,由于餘秀華家暴和某副教授被舉報家暴長達 7 年等事件,“家暴”又頻上熱搜熱搜,引起了極為廣泛的關注和讨論。家庭暴力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2015 年 3 月聯合國發表的女性問題報告中發現全球約 35 %的女性經曆過暴力,我國婦聯的統計顯示,約有 24.7 %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受害者多數為女性或兒童,數據還顯示,家暴受害者平均遭受 35 次暴力後才會選擇報警,這說明家暴其實并不罕見。家暴對家庭以及社會的潛在危害性很大,甚至會讓人對親密關系産生巨大恐懼。要是能早早識别出那些可能家暴的人,也許就會讓人安心一點。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會更容易成為施暴者呢?這裡要先特别說明一下,本文标題隻是因為家暴者确實男性占絕大部分,但實際生活中女性家暴男性也不罕見,所以性别不能作為判斷依據,我們更多的是要從原生家庭和平時的特征來做出判斷。01不和諧的原生家庭更容易催生施暴者心理學上往往認為,原生家庭會在一個人的内心埋下很多種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起成年後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等方面,在家庭暴力方面也不例外,我國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的一項研究就證明了這一點。研究者結合了社區和派出所提供的備案資料,對 252 名家庭暴力的施暴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同時招募了 300 名從未實施家庭暴力的人作為控制組,進行對比,結果發現原生家庭在多個方面都容易催生施暴者。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首先,研究發現一個經曆過原生家庭的暴力行為的人,無論是親身遭受過父母的虐待,還是僅僅目睹了父母之間的暴力,都更有可能成為家庭暴力的施暴者。甚至,童年期未遭受家庭暴力,隻是目睹了家庭暴力的經曆,與成年後的家暴行為的關聯度是最高的。國内外的心理學家認為,對兒童來說,目睹家庭暴力比受到虐待的長遠影響是更大的,父母是兒童最主要的模仿對象,目睹家庭暴力對于還未形成正确和穩定價值觀的兒童來說,更容易扭曲其成年後在親密關系中使用暴力的态度和道德判斷,從而更容易施暴。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其次,研究還發現,原生家庭的成員之間親密度低,關系疏離,彼此之間缺乏情感支持,更容易導緻兒童長大後自己組建的家庭關系僵化,适應性差,從而提升實施家庭暴力的危險性。因此,如果自己或對方的原生家庭不那麼幸福,那麼更應該去意識到這一點對自己産生的影響,從而開始着手去改變自己或給予對方情感支持,盡量預防家庭暴力的悲劇發生。02
施暴者往往都有着怎樣的特點?
國外有多項研究調查了家庭暴力犯罪者在各方面的特點,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調查了 308 名因家暴而入獄的男性的精神狀況,發現這些人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酒精濫用(即酗酒)和藥物濫用等精神障礙的比率高達 20 %~ 40 %之間,遠高于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例如 PTSD 的流行率為 3.5 %,酒精濫用流行性為 12 %)。
研究者認為患有這些精神障礙的人可能是因為容易過度反應和自我控制能力缺陷,當發生家庭沖突時,就容易采取暴力方式來應對。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另外一項發表在《國際行為科學雜志》的研究利用現今學術界較為認同的大五人格模型來分析施暴者的人格特質。大五人格模型用五種特質來描述個體的人格,包括:外向性:個體對外界刺激的需要程度以及獲取快樂的能力,外向性高的人活躍、喜歡社交,外向性低的人更關注自身、較為文靜;盡責性:個體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以及對行為的堅持,盡責性高的人傾向于嚴謹和自律,反之則較為懶散和沖動;開放性:個體對外界環境的認知風格,開放性高的人好奇心強、具有創造力,開放性低的人更趨于保守和傳統;宜人性:個體對待他人的态度,宜人性高的人更為友善、有同情心,反之則更為自私、不易相處;神經質:反映個體的情感調節能力,神經質高的人更情緒化、消極,神經質低的人更為冷靜、放松。該研究發現在五大特質中,神經質與家暴行為存在很顯著的關聯,也就是說情緒不穩定的人更容易在家庭生活中實施暴力。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還有一些研究發現,81 %的家暴犯罪者都患有人格障礙,如偏執、反社會和邊緣型人格障礙等,也有很多重複施暴的人,其生活方式都相當混亂。總的來說,施暴者往往都經曆過原生家庭的暴力或患有不同類型或程度的精神障礙,日常生活中往往有着情緒極不穩定或生活混亂的特點,這些在與對方的交往過程中,往往能夠發現蛛絲馬迹。這也跟餘秀華家暴事件的特點一緻,先是在直播期間,這種公共場合吵架,然後發文稱丈夫對自己很好,就是脾氣差,這些都表明了對方是一個情緒不穩定、容易沖動的人。盡管原生家庭和人格特點等方面與施暴行為有着很大的關聯,但并不意味着原生家庭不那麼幸福就一定會家暴,一個原生家庭不幸福的人可以擺脫其束縛,情緒不穩定的人也可以逐步學會控制情緒。而作為親密關系中的一方,在合理範圍内,給予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幫助,也能夠幫助對方變得更好,形成良好的家庭關系,進而避免家庭暴力的發生。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但是,仍然需要指出的是,家暴行為一旦發生,是不應該輕易忍讓的,因為家暴行為的發生,往往并不隻是施暴者一時的沖動,而是與其成長經曆、性格、情緒與行為模式有關,而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輕易改變的。當遇到家暴行為時,一方面是要尋求社會支持,包括親人和好友的協助和支持,必要時也要留下證據尋求警方的幫助,另一方面是在協調無效的情況下要及時止損,以自己的安全和幸福為優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