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楊明月 張照傑
2021年的最後一個月,懷着滿心不舍,從軍16年的四級軍士長趙仁湖退伍了。
被他帶走并珍藏的,是一本本邊防日記。
這些由他親筆寫下的文字,記錄着邊防線上的日升月落和雲卷雲舒,也記錄着一名普通邊防軍人的苦樂冷暖和情深意長。
這是他用最珍貴的青春,在哨所留下的最美記憶。
記錄的開始,并不是日記,而是書信。
16年前,趙仁湖參軍入伍,來到西藏山南。彼時,他和愛人楊興波剛剛談起戀愛。
在交通受阻的年代,橫亘在趙仁湖和楊興波之間的是上千公裡的山川河流,是動辄兩個月的書信輾轉。
“我的班長叫唐波,他看起來比較嚴肅,對新兵們要求很嚴格。”
“新兵連的訓練結束後,我們要扛着行李被褥,徒步爬山到連隊去。班長說,必須得先把體能練紮實了……”
在寫給楊興波的信中,趙仁湖向她描述了新鮮的軍營生活,并袒露心聲:“我很喜歡部隊的生活,我想留下來好好發展,像我的班長一樣。”
在新兵連,日子過得很快。5個月後,趙仁湖被分到了拉丁拉哨所。
盡管“翻了一座又一座山,拐了一個又一個彎”,來到了更加艱苦的邊防哨所,但趙仁湖與愛人的鴻雁傳書并沒有中斷。
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除了七八封往來的書信,楊興波還給趙仁湖寄過紙疊的星星、千紙鶴和自己的照片。這些承載着女孩心意的信物,不僅為愛人帶來了陪伴與溫暖,也為哨所的其他戰士帶來了親切的問候。
後來,趙仁湖用上了“小靈通”手機。他和愛人的聯系方式由寄送書信變成了發短信。每次發短信之前,他都會在心裡打腹稿,斟酌好每字每句,再小心翼翼地發送。
2012年,他們的大兒子趙明輝出生。常年和家人兩地分居的趙仁湖再次拿起筆,寫起了日記。他希望兒子以後能知道,缺席了自己成長的父親,到底在做些什麼。
為了提高自己的日記“質量”,趙仁湖成了連隊圖書室的“常客”,遇到不會寫的字,他就查閱字典;碰到不清楚的表述,他就請教戰友。
哨所的“時鐘”走得很慢,而趙仁湖的日記本卻越來越厚。
“要把生産班的蔬菜種好;要進行溫室檢查;要對水源進行維修、清理,做好冬天防凍準備……”
這則日記寫于2014年12月。
每年冬天,遇到大雪封山,趙仁湖和戰友們在哨所一待就是好幾個月。早些年,在哨所上過冬,生活保障是大事。一到冬天,官兵就要經常維修清理水源點,避免保障用水被凍住。後來,哨所建起了陽光棚,官兵不僅可以吃上自己種的蔬菜,還可以在陽光棚裡進行各種娛樂活動。2018年,海拔3500多米的拉丁拉哨所,終于實現了通電。
從千裡傳信到電子通聯,從食宿簡陋到通網通電,趙仁湖的日記本裡記下的,除了春夏秋冬的四季輪回,還有日新月異的戍邊生活。翻開他的日記,就像翻開了拉丁拉哨所這些年來的變遷史。
今年12月1日,趙仁湖正式退役,在發表離别感言時,他向戰友們說了一段話,這也成為了他邊防日記中的最後部分:“同志們,我要與你們告别了。有難過,有不舍,更多的是感恩。感謝大家的幫助,讓我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兵。祝願我的單位蒸蒸日上,我的連隊永葆生機。無論走到哪裡,我都永遠不會忘記,我是一名拉丁拉哨所的兵。”
(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