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怎麼過才有逼格?圖/《超能陸戰隊》
一個人并非人間慘劇,一個人才擁有美學範式的可能性,“須知參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文/金雯
“私享家”最早是绮色佳(謝立)在《新周刊》開設的一個專欄,在21世紀初,有情趣、懂物質的格調專家,是一種最有力的個人主義身份,在灰頭土臉的大衆面前,華麗地宣告“一個人”的精彩。
十幾年過去了,單身在世俗層面的困境依然存在,但“一個人”作為一種生活觀念已經演化出更加豐富的内涵,除了搶眼的物質符号,更重要的是活出“一個人”的風格與審美。在家好好做頓飯吃、将住所收拾出自己的味道,都是達成自我風格的一種途徑。“一個人”代表了社會多元化的趨勢,未必人人都要成功,未必人人都要成為王思聰的老婆,未必人人都要跪舔名牌,誠如羅素所言“須知參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一個人去旅行,也許你能看得更多。
我們隻是“不熟悉”孤獨
對中國人來說,孤獨與其說是負面的,不如說是不熟悉的。中國人一生都生活在熙熙攘攘之中,喜悅必得熱鬧,解決問題必得拉上一家人。從小受限于狹小的居住環境,依靠着慣性生活,很多人從未認真思考過,比如,可不可以永遠一個人,能不能不要小孩。一般人很難想象渡邊淳一的那種自在:“想要結婚就結婚,過得不好就離婚,然後,再婚也可以,不再婚也可以。要更加自由而開放地思考人生,要選擇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積極而開朗地生活下去。”
在中國人的文化中,還有一種不怕麻煩别人的心态。個體成長到一定階段就停止學習,開始“依賴”别人——“這個我不懂,你幫我搞定”或者“讓誰誰去辦吧,他懂”。在一切的被麻煩對象中,親人是使用起來最方便、最理所當然的,所以,你必得告别一個人的生活,找一個親人,然後好歹再生一個親人。如此,你的下半輩子就有依靠了,當然前提是你得搭上半輩子的時間和精力,别忘了,這也是你的籌碼,當你成為空巢老人的時候,可以逼迫兒女常回家看看。在這一套中國式償還體系中,最被忽視的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和需求,受害者既包括父母,也包括子女。
兩個人有兩個人的不幸,但一個人的不幸似乎更顯而易見。可是,一個人會幸福嗎?在幸福問題上,是否真的也有标準的人數組合呢?
幸福真的要兩個人一起才有嗎?
一個人更有美學範式的可能性
我們常常聽到獨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擔憂:一旦父母離世,将你孤身一人留在這個世界該怎麼辦?或者那些好事者對于獨身女人的擔憂:連幫你換燈泡的人都沒有。“一個人”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未知的人生模式,而未知便是危險。在他們疲于應付的一生中,很難觸及到一些本質問題,比如,在人生的那些關鍵時刻,我們終究都會是一個人,一個人面對疾病的折磨,無人可以替你分擔;一個人面對死亡,無人可以例外。
但全球性的單身化浪潮還是在影響中國社會,尤其進入網絡時代之後,“一個人”在現實層面已經不像過去那麼困難,網絡發達讓你方便獲得一切所需;社交媒體讓你可以24小時在線上與人互動,而且是跟自己合拍的人。單身幾乎成為一種發達社會的表征。在日本,30歲以上的人群中有三分之一是單身人士,完善的社會服務讓他們不太困難地獨自終老。
在價值觀層面,也有一些多元化的轉變:“一個人”并非人間慘劇。這也是《一人食》這樣的網絡美食系列會受到廣泛關注的原因。隻是一道四川涼面,或者用三文魚、牛油果配一碗白飯,加上黃昏天台的免費夕陽西下,生活就可以很美好。它投射着物質上不那麼成功,但内心又不願将就的青年人的夢想:沒有很多錢,用一些瓶瓶罐罐,也可以擁有一個人的好生活。
一個人也許可以嘗試更多有逼格的事。
在這個經濟持續繁榮三十多年的國家,吃飽肚子之後,雖然受制于經驗、眼界仍活得不那麼舒展,但是,年輕一代對于“個體審美”的渴求呼之欲出。要一個zakka風格的調味罐,讓普通的物件變得美好而有吸引力,“從普通和世俗中看到智慧的藝術”——既然很難逃離,那就去享受普通以及世俗生活。
一個人不僅可以活得很好,還可以成為一種美學範式,或者它更有美學範式的可能性——很難想象,有熊孩子在你身邊大聲尖叫的時候,你能夠用拉赫瑪尼諾夫來蓋過他尖利的聲音,或者你的寶貝紙尿褲裡有一坨屎,而你可以無視這一切開始做你的裱花蛋糕。
一個人,才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私享家,可以一定程度地不食人間煙火,可以嫌棄别人頭發上的油煙味,也可以在床上吃飯,将墨魚汁意大利面掉在雪白床單上。因為,這是我的世界。
無論普通生活還是驚險體驗,都可以過得很獨特。正如新海誠所說,我們的生活更多是小事組成的,但即使隻是很小的事,我們内心的情緒起伏和拯救世界是一樣的。
有獎調查 │ 凱迪拉克特約
2016年即将過去,
在過去這一年,你做過的最有逼格的事是什麼?
留言說說你今年做過的最有逼格的事,
包括但不限于一個人做的事或兩個人做的事
隻要有逼格,
我們就送出一隻文青帆布袋
名額:五人
其中三人看點贊數排名,
另外兩人由小新選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