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聖積晚鐘】,聖積寺,古名慈福院,位于峨眉城南2.5公裡處,為入山第一大寺,環境清幽。寺外有古黃桷樹二株,需數人才能合抱。銅鐘原懸挂于寺内寶樓上,故名聖積銅鐘,鑄于明代嘉靖年間,由别傳禅師募化、建造,此鐘銅質堅固,重達12500公斤,相傳為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銅鐘。趙循伯編撰,于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峨眉山記載》:“其鐘每于廢曆(即夏曆)晦望二日之夕敲擊……每一擊,聲可曆一分五十秒。近聞之,聲洪壯;遠聞之,聲韻澈;傳夜靜時可聲聞金頂。”
2、【蘿峰晴雲】蘿峰位于伏虎寺右側,距之0.5公裡,是伏虎山下的一座小山巒。蘿峰草豐竹秀、澗谷環流,古楠聳翠,曲徑通幽。
山巒上數百株古松蒼勁挺拔、千姿百态,是峨眉山上少見的松樹聚生地。山風吹過,陣陣松濤回蕩在山谷之間。夏季雨後初晴時,煙雲從澗谷袅袅升起,或從藍空緩緩飄過,從密簇簇的松林中望去,輕盈婀娜,變化莫測,顯示出峨眉雲彩變幻的流動美。雲從石上起,泉從石下落。奇妙景觀,美不勝收。
羅峰庵,又名羅峰禅院,是一座雅緻的小廟,于1987年6月重建。此庵翠竹掩映,桢楠蔽日,幽靜典雅,絕塵脫俗,其門聯曰:“一塵不染三千界,萬法皆空十二因。”庵後為新建的和尚塔林,墓塔林立,莊嚴肅穆。峨眉山的高僧大德,都把蘿峰作為圓寂後的長眠之地。
3、【靈岩疊翠】,靈岩寺遺址位于高橋左側,在報國寺西南5公裡。創建于隋唐年間,曾名護國光林寺、會福寺。明洪武、永樂年間重建,仍名靈岩。明代是靈岩寺的鼎盛時期。此寺殿宇重疊,密林掩映,丹岩凝翠,層層疊疊,呈現出靈岩的雄偉壯觀,“靈岩疊翠”便成為峨眉十景之勝。
古刹于20世紀60年代全部毀坍,而“靈岩疊翠”的自然景色卻依然如故,去靈岩山,賞疊翠層,仍有“仿翠摹青情不盡”的感受。靈岩地處金頂三峰後面山麓,在靈岩寺遺址上向北眺望,近處,青峰綿延起伏,茂林修竹,點綴其間;遠處,萬佛頂、千佛頂、金頂宛如三座巨型翠屏橫亘天際,三峰挺拔而柔和的輪廊線十分清晰。由低至高,由近至遠,青青的山色,由翠綠轉黛青,由灰藍到灰白,向遠方層層擴展,一直延伸到與藍天的分界線,這是何等壯麗的奇觀!
4、【雙橋清音】清音閣地處峨眉上山下山的中樞,與龍門洞素稱“水勝雙絕”。面對清音閣展開的是一幅青山綠水畫卷。高處,玲珑精巧的樓閣居高臨下。中部,是丹檐紅樓的接禦、中心二亭,亭兩側各有一石橋,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雙翼,故名雙飛橋。近景,則為彙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側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龍潭,繞洪椿坪而來,水色如黛,又名黑龍江;左側白水,源出弓背山下的三岔河,繞萬年寺而來,水色泛白,又名白龍江。兩江彙流,沖擊着碧潭中狀如牛心的巨石。任其黑白二水洶湧拍擊,牛心石仍巋然不動,組成獨具特色的寺廟山水園林環境。園林學家稱它是有聲的詩,立體的畫。伫立中心亭,觀黑白二水,大有山随水動之感。
5、【白水秋風】,龍門洞位于峨眉河中遊,後山公路登山入口處,距報國寺西北2.5公裡,集峽谷風光、地學旅遊、摩崖藝術為一體,與清音閣素稱峨眉山“水勝雙絕”。峨眉河畔,兩山對峙,宛如一門,門壁上有一大洞,傳說曾有神龍居之,故名龍門洞,或龍門峽。因溪流清澈,色如碧玉,這段河流,又名玉溪、玉峽、種玉溪。此處原有“二龍戲水”,“洞口抛珠”、“龍門觀魚”等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