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高地?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正式啟動,标志着我國“雙一流”建設進入高質量内涵式發展的新階段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增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兩個“雙一流”建設學科,實現了3個一流學科群建設的曆史性重大跨越,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打造人才高地?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打造人才高地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正式啟動,标志着我國“雙一流”建設進入高質量内涵式發展的新階段。在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增了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兩個“雙一流”建設學科,實現了3個一流學科群建設的曆史性重大跨越。
作為一所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鮮明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始終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紮根“三航”、面向國防、服務國家,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特色發展、交叉融合為主線,更加突出“培養一流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争創世界一流”的建設導向,不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的使命擔當,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着力打造航空航天民航特色鮮明的人才主陣地和創新策源地。
把牢辦學方向,保持戰略定力
精準把握“一流學科”建設方位
“雙一流”建設要一以貫之地立足“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轉化為紮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政治自覺,轉化為“為黨育新人、為國鑄重器”的辦學追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切實将黨的領導貫穿于“雙一流”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嚴格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組織優勢。
立足新時代,學校提出加快推動形成高站位辦學治校、高水平人才培養、高标準學科布局、高質量科技供給、高品質校園生态的辦學新格局,構建黨建領航、戰略引領、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全面開放的特色發展體系,為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擘畫了藍圖、凝聚了力量。
堅持科學理論武裝,将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學校把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踐行“第一議題”機制,不斷深化“校地聯建、校院聯辦、院院聯合、院部聯學”的理論學習模式。
堅持思想政治引領,厚植航空報國的紅色基因和志在長空的藍色夢想。學校大力弘揚“愛國奮鬥、南航擔當”主旋律,不斷健全全員協同、全程貫通、全方位浸潤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培樹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徐川思政工作法”,孕育了具有時代特征、軍工特色和學校特點的大學文化,為“雙一流”建設營造了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态、追求卓越的學術生态和師生為本的校園生态。
堅持特色一流,深化内涵建設
系統構建“一流學科”建設體系
按照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要求,各建設高校要堅持紮根中國大地,堅持特色一流,以特色求發展、以創新求超越,在優勢更優、特色更特中凝練學科特色,塑造學科優勢,努力成為各自領域不可替代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人才力量。
首輪“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學校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航空航天科學與工程”學科群為重要牽引,做優航空、做強航天、做大民航,分類實施學科高峰打造計劃、學科高原拓展計劃、學科固本強基計劃、學科國防特色計劃和學科國際競争力提升計劃,促進工科交叉、理工交叉、文理交叉等多學科門類融合發展,“航空航天科學與工程”學科群達到國内領先、國際一流水平,優勢學科地位不斷強化,牽引和帶動了全校學科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立足新發展階段,學校瞄準“一流工科、卓越理科、精品文科、特色交叉”的高标準學科布局,加快構建以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學科群為主體,力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群為兩翼的一流學科群建設體系,分類實施“工科一流工程、理科卓越工程、文科提升工程和交叉培育工程”,推動有組織的教育教學、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建設導向更加突出。
聚力培養一流人才。學校提出了培養“具有責任意識、創新精神、國際視野、人文情懷的社會棟梁和工程英才”的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标和“具有中國靈魂的卓越英才”的研究生培養目标,構建完善具有南航風格、引領創新發展、科學精準有效的特色人才培養體系,持續深化“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并重、價值塑造和個性發展并濟”的人才培養改革,每年50%以上畢業生赴航空航天、國防科技等國家急需行業就業,為國防科技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聚力鍛造一流師資。學校堅持引育并舉,大力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工作“五十百千”工程,打造高水平領軍人才、教學名師、傑出專技人才、高素質管理人才和研究生、博士後等構成的動态流動人才5支隊伍,培育“十名戰略科學家預備人選、百強創新團隊、千名優秀青年教師和千名專職科研人員”。首輪建設期,學校新增兩院院士3人、國家級人才(含青年人才)109人次。
聚力産出一流成果。學校瞄準“四個面向”,強化有組織的科研,圍繞空天技術等基礎前沿技術和航空航天裝備等關鍵核心技術凝聚大團隊、承擔大項目、構築大平台、培育大成果,形成了服務支撐“兩個強國”建設,覆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型号預研、技術攻關、成果轉化、裝備生産于一體的全鍊條創新體系。首輪建設期,學校獲國家科技獎9項,獲“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務突出貢獻單位”等榮譽稱号,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的作用更加彰顯。
聚力作出一流貢獻。學校深化“開放辦學、開放創新、開放合作、開放共赢”的理念,先後與航空工業、航天科技、中國商飛等數十家央企集團和行業龍頭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與南京市共建南航國際創新港,牽頭建設“智能航空器設計與制造”長江教育創新帶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聯合體,探索構建了以南航國際創新港為核心、以校地研究院為牽引、以校企聯合實驗室/創新中心為支撐的産學研深度融合和軍民融合新生态,更好地賦能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創新組織機制,提升治理效能
大力營造“一流學科”建設生态
世界一流學科是建設出來的,必須遵循人才培養、學科發展、科研創新的内在規律,構建更加協同高效、更加彰顯特色、更加科學精準的學科建設長效機制,大力營造專心教學、專心育人、潛心治學、潛心科研的體制機制環境,探索出“雙一流”建設高校自主特色發展的創新之路。
學校堅持以學科為基礎、需求為導向、質量為條件、制度為保障,将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理念貫穿于學科建設管理全過程,探索構建了集學科組織、交叉平台、戰略咨詢、資源分配、考核評價于一體的保障制度體系。
強化主體責任落實。學校完善“學科生态—學科群—一級學科—學科方向”四級學科組織機構,建立學科首席科學家、學科帶頭人、學科負責人三級學科建設工作責任制,分層分類賦予學科建設責權利,充分激發院士等科技領軍人才引領學科建設發展的創造性,更加突出學院在學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切實形成學校統籌推進、部門協同貫通、學院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
強化交叉平台建設。學校立足基礎研究深厚和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前瞻謀劃學科建設布局,先後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綜合能源研究院、國際前沿科學研究院、直升機研究院、集成電路學院等多個學科交叉融合平台,力争在新興交叉學科建設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強化學科戰略咨詢。學校成立了由兩院院士、行業領軍人才等高層次專家組成的學科戰略咨詢委員會,構建分層分類、結構合理的學科發展高端智庫,通過定期組織學科發展研讨會、學科建設彙報會、學科項目論證會,加快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科學化的學科戰略咨詢機制,為學科高質量建設發展把準方向、抓準重點、找準路徑。
強化資源優化配置。學校立足學科建設重點和主攻方向,強化精準支持,突出績效導向,建立健全“一級學科整體化規劃、資源配置差異化支持、學科方向項目化建設、激勵約束動态化調整”的機制,構建科學精準、重點突出、開放共享、有序競争的資源配置模式,集中有限辦學資源和優勢發展力量鍛長闆、補短闆、強弱項,最大程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強化考核評估改進。學校不斷鞏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成效,克服“五唯”頑瘴痼疾,探索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反映内涵發展和特色發展的多元多維成效評價體系,分類開展學科群、一級學科、學科方向建設成效年度評估工作,及時客觀準确地為學科建設把脈問診、對症開方,建立健全“監測—改進—評價”機制,不斷優化與調整學科建設策略。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09日第4版
作者:單忠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