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無為!上善若水!水利于萬物而又争,順勢而為,形于道!則彙成大海,才海納百川,不拒溪流之大小,包容萬象,則為道!
有道有道則真可成道!道法自然!自然歡喜!則乃道生!利緣義利方為道!
——無題
“水分千派終流入海==樹高萬丈葉落歸根”上聯所描述的就是海納百川的自然現象,用這樣的自然現象來形容人的廣闊胸懷的堪稱絕妙好詞。然而“海納百川”一詞之形成還有很大的淵源……海納百川,它起源于東晉文學家、史學家袁宏在他原著的《三國名臣頌》中之佳句“形器不存,方寸海納。”三百多年後,唐高宗時的李善注和唐玄宗時,呂延濟、劉良、張銑、李周翰、呂向的《文選注》合為《文選六臣注》。其中有李周翰注的:“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言其包含廣也。”
《鬼谷子·反應篇》,“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逆向思維能讓我們想明白很多事情,更能找到事情的根源和解決辦法。曆史上我們很熟悉的“司馬光砸缸”就是非常知名的逆向思維案例。如果有人落水,常規的思維模式是“救人離水”,而司馬光面對緊急險情,運用了逆向思維,果斷地用石頭把缸砸破,“讓水離人”,救了小夥伴性命。
一個人想要往上走,就要先懂得卑下。想要獲得,就要先付出。但是,現代人做事,常常陷入自高自大,稍有一點成就,就自鳴得意。老祖宗早就告訴我們了:“欲讓其亡,先讓其狂”。被欲望牽着鼻子走,時時刻刻難以平靜,意味着難以思考,難以沉澱。如果還不加以節制,遲早讓自己墜入深淵。
懂得收斂鋒芒,謙虛謹慎的人,才能走得長遠。正如爬山,越是振臂高呼、手舞足蹈,勁頭越是消磨得迅速,于是常常爬到半山腰就爬不動了;反而是那些沉默不語、俯身彎腰的人,一步一步爬到了山頂。逆向而為,更多的是對人性、對性格的考驗,可能要忍受孤獨與誤解,這是對獨立思考很好的鍛煉,是定性還是定量、是主觀還是客觀、是情緒還是資金,也是獨立質疑精神的啟蒙。
想要聽到對方的話,反而應沉默;想要敞開,反而應收斂;想要升高,反而應下降;想要獲取,反而應給予;想要知道對方的心裡話,就要用模仿、比較的方法,以便把握對方講話的實質。正如同老子所說:“将欲歙之,必固張之;将欲弱之,必固強之;将欲廢之,必固興之;将欲取之,必固與之。”這就是利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規律,從反面達到正面的方法。在聰明人的世界裡,你必須想他們所未想,見他們所未見,或者具備他們所不具備的洞察力。你的反應與行為必須與衆不同。簡而言之,保持正确可能是做人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你必須比其他人做得更加正确……
換個角度,多條出路。所以,做人切記張揚,謙虛才能使人進步。
清朝末年,民族英雄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衙題書的堂聯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大海因為有寬廣的度量才容納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為沒有勾心鬥角的凡世雜欲才如此的挺拔。上下聯最後一字——“大”與“剛”,意思是說,這種浩然之氣,最偉大,最剛強,更表明了作者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海納百川”的胸懷和“壁立千仞”的剛直,來源于“無欲”。這樣的氣度和“無欲”情懷以及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正是中華民族需要傳承的精神。這也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四川大學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校訓。
從此,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闊胸懷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也不斷追求成為海納百川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