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世家原文對照翻譯
孔子世家原文對照翻譯
更新时间:2025-01-02 17:06:10

孔子世家原文對照翻譯(孔子家語卷二)1

孔子家語 卷二 緻思第八

【原文】

孔子北遊于農山①,子路、子貢、顔淵侍側②。孔子四望,喟然③而歎曰:“于斯緻思④,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将擇焉。”

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于天,旖旗缤紛下蟠于地⑤。由當⑥一隊而敵之,必也攘⑦地千裡,搴旗執聝⑧。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勇哉!”

子貢複進曰:“賜願使齊、楚合戰于漭漾⑨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着缟衣白冠⑩,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

夫子曰:“辯⑪哉!”

顔回退而不對。孔子曰:“回,來,汝奚獨⑫無願乎?”顔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雲焉?”

孔子曰:“雖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

對曰:“回聞薰⑬莸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願得明王聖主輔相之,敷⑭其五教,導⑮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為農器,放牛馬于原⑯薮,室家無離曠⑰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

夫子凜然⑱曰:“美哉!德也。”

子路抗手⑲而對曰:“夫子何選焉?”

孔子曰:“不傷财,不害民,不繁詞,則顔氏之子有矣。”

【注釋】

①農山:山名,在魯國(今山東)境内。

②侍側:在旁邊陪着。

③喟然:歎息的樣子。

④于斯:在這裡。緻思:集中心思思考。

⑤旖旗:即旌旗。蟠:盤曲地伏着。舊注:“蟠,委。”

⑥當:掌管,率領。

⑦攘:奪取。或作排斥義。舊注:“攘,卻。”意為使敵人退卻。

⑧搴旗執聝:搴旗,指拔取敵人的軍旗。聝,戰争中割取敵人的左耳。古代常以獲取敵入耳朵的多少來計功。舊注:“搴,取也,取敵之旖旗。聝,截耳也,截敵之耳以效獲也。”

⑨漭漾:廣大貌。

⑩缟衣白冠:白衣白帽。戰争中穿這樣的服裝表示奮死一戰的決心。舊注:“兵,兇事,故白冠服也。”

⑪辯:有辯才。

⑫奚獨:為何隻有你。奚:疑問詞,為何,如何。

⑬薰:一種香草。莸:一種臭草。

⑭敷:布,施。五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德行。

⑮導:教導。

⑯原:平原。薮:水淺草茂的濕地。舊注:“廣平日原,澤無水日薮也。”

⑰離曠:丈夫離家,婦人獨處。

⑱凜然:态度嚴肅,令人敬畏的樣子。

⑲抗手:舉手。

【譯文】

孔子向北遊覽到農山,子路、子貢、顔淵在身邊陪着。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歎地說:“在這裡集中精力思考問題,什麼想法都會出現啊!你們每個人各談談自己的志向,我将從中做出選擇。”

子路走上前說:“我希望有這樣一個機會,白色的指揮旗像月亮,紅色的戰旗像太陽,鐘鼓的聲音響徹雲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盤旋舞動。我帶領一隊人馬進攻敵人,必會奪取敵人千裡之地,拔去敵人的旗幟,割下敵人的耳朵。這樣的事隻有我能做到,您就讓子貢和顔淵跟着我吧!”

孔子說:“真勇敢啊!”

子貢也走上前說道:“我願出使到齊國和楚國交戰的廣闊原野上,兩軍的營壘遙遙相望,揚起的塵埃連成一片,士兵們揮刀交戰。在這種情況下,我穿戴着白色衣帽,在兩國之間勸說,論述交戰的利弊,解除國家的災難。這樣的事隻有我能做得到,您就讓子路和顔淵跟着我吧!”

孔子說:“真有口才啊!”

顔回後退不說話。孔子說:“顔回,過來,為何隻有你沒有志向呢?”顔回回答說:“文武兩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貢都已經說過了,我還說什麼呢?”

孔子說:“雖然如此,還是各人說說各人的志向,你就說吧。”

顔回回答說:“我聽說薰草和莸草不能藏在同一個容器中,堯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個國家,因為他們不是同一類人。我希望得到明王聖主來輔助他們,向人民宣傳五教,用禮樂來教導他們,使百姓不修築城牆,不逾越護城河,劍戟之類的武器改鑄為農具,平原濕地放牧牛馬,婦女不因丈夫長期離家而憂慮,千年無戰争之患。這樣,子路就沒有機會施展他的勇敢,子貢就沒有機會運用他的口才了。”

孔子表情嚴肅地說:“這種德行是多麼美好啊!”

子路舉起手來問道:“老師您選擇哪種呢?”

孔子說:“不耗費财物,不危害百姓,不費太多的言辭,這隻有顔回才有這個想法啊!”

【原文】

孔子之楚,而有漁者而獻魚焉,孔子不受。漁者曰:“天暑市遠,無所鬻①也,思慮棄之糞壤,不如獻之君子,故敢以進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掃地,将以享祭②。門人曰:“彼将棄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聞諸:惜其腐谂③,而欲以務施者,仁人之偶④也。惡有⑤受仁人之饋而無祭者乎?”

【注釋】

①鬻(yù):賣。

②享祭:祭祀。

③腐谂:腐爛,食物變質。谂:熟食。舊注:“同饪。”

④偶:同類。

⑤惡有:怎有。

【譯文】

孔子到楚國去,有一位打魚人獻給他一些魚,孔子不接受。打魚人說:“天熱市場又遠,已經無法賣了,我想扔到糞堆上,不如獻給君子,所以敢于進獻給您。”

于是孔子拜了又拜,接受了這些魚,讓弟子把地打掃幹淨,準備祭祀。弟子說:“打魚人本來要扔掉這些魚,而老師卻要用來祭祀,這是為什麼呢?”孔子說:“我聽說,怕食物變質而把它送給别人的人,是仁人一類的人。哪有接受了仁人的饋贈而不祭祀的呢?”

【評析】

“緻思”二字源于篇中“于斯緻思”,是集中精神思考的意思。本篇由許多小事、小段落組成。“孔子北遊”章是孔子聽弟子言志,這裡突顯“不傷财,不害民,不繁詞”的德治。“孔子之楚”章從饋魚說起,可以看出孔子是尊重節儉而又與人分享的人。


孔子家語 卷二 三恕第九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①: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②矣。”

【注釋】

①恕:儒家的倫禮範疇之一,即推己及人。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②端身:正身,使行為端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恕:有國君而不能侍奉,有臣子卻要役使,這不是恕;有父母不能孝敬,有兒子卻要求他報恩,這也不是恕;有哥哥不能尊敬,有弟弟卻要求他順從,這也不是恕。讀書人能明了這三恕的根本意義,就可以算得上行為端正了。”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不可不察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①,死莫之思也;有而不施,窮莫之救也。故君子少思其長則務學,老思其死則務教,有思其窮則務施。”

【注釋】

①教:指教育自己的子孫。

【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思慮,是不能不深察的。小時候不愛學習,長大後就沒有技能;年老不教導子孫,死後就沒人思念;富有時不願施舍,窮困時就沒人救濟。所以君子年少時想到長大以後的事就要努力學習,年老了想到死後的事就要好好教導兒孫,富有時想到窮困就要緻力于施舍。”

【原文】

孔子觀于魯桓公①之廟,有欹器②焉。夫子問于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為宥坐之器③。”

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虛則欹④,中⑤則正,滿則覆。明君以為至誡,故常置之于坐側。”顧謂弟子曰:“試注水焉!”乃注之。水中則正,滿則覆。夫子喟然歎曰:“嗚呼!夫物惡有滿而不覆哉?”

子路進曰:“敢問持滿⑥有道乎?”

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⑦之又損之之道也。”

【注釋】

①魯桓公:惠公子,名軌。在位十八年,後被殺。

②欹(qī)器:容易傾斜倒下的器物。舊注:“欹,傾昃也。”

③宥(yòu)坐之器:放在座位右邊以示警戒的器物,相當于後來的座右銘。

④虛則欹:空虛的時候就傾斜。

⑤中:指水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⑥持滿:據上下文意,此當指不盈不滿,可理解為保守成業。

⑦損:減少。

【譯文】

孔子到魯桓公的廟裡去參觀,在那裡看到一件容易傾倒的器物。于是他問守廟的人:“這是什麼器物啊?”守廟人回答說:“這是國君放在座位右邊以示警戒的欹器。”

孔子說:“我聽說國君放在座位右邊的欹器,空虛時就傾倒,水不多不少時就端正,水滿時就倒下。賢明的國君把它作為最高警戒,所以常常把它放在座位邊。”說完回頭對弟子說:“灌進水試試。”弟子把水灌進欹器,水不多不少時欹器就端正,水滿時就倒下。孔子感歎道:“唉,哪有東西盈滿了不倒的呢!”

子路走上前去問道:“請問保守成業有什麼方法嗎?”

孔子說:“聰明睿智的人,用愚樸來保守成業;功蓋天下的人,用謙讓來保守成業;勇力震世的人,用怯懦來保守成業;富有四海的人,用謙卑來保守成業。這就是退損再退損的方法。”

【評析】

這篇也是由許多小議論組成的,大多内容又見《荀子》。“孔子曰”二章,一是說君臣、父子、兄弟間要講恕道,一是講君子要三思。“孔子觀于魯桓公之廟”章是講“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道理。主張遵守愚、讓、怯、謙的損之又損之道,這就是“滿招損,謙受益”俗語的來源。


孔子家語 卷二 好生第十

【原文】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昔者舜冠何冠乎?”孔子不對。公曰:“寡人有問于子,而子無言,何也?”對曰:“以君之問不先其大者,故方思所以為對。”公曰:“其大何乎?”

孔子曰:“舜之為君也,其政好生而惡殺,其任授賢而替不肖。德若天地而靜虛①,化若四時而變物②。是以四海承風③,暢于異類④,鳳翔麟至,鳥獸馴⑤德。無他,好生故也。君舍此道而冠冕是問,是以緩對。”

【注釋】

①靜虛:清靜無欲。

②變物:使萬物變化。

③承風:接受教化。

④異類:指與人不是同類的動植物。一說指少數民族。舊注:“異類,四方之夷狄也。”

⑤馴:順從。

【譯文】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從前舜戴的是什麼帽子啊?”孔子不回答。魯哀公說:“我有問題問你,你卻不說話,這是為什麼呢?”孔子回答說:“因為您問問題不先問重要的,所以我正在思考怎樣回答。”魯哀公說:“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呢?”

孔子說:“舜作為君主,他的政治是愛惜生命而厭惡殺戮,他用人的原則是以有才能的人替換無才能的人。他的仁德像天地一樣廣大而又清淨無欲,他的教化像四季一樣使萬物變化。所以,四海之内都接受了他的教化,甚至遍及動植物之類,鳳凰飛來,麒麟跑來,鳥獸都被他的仁德感化。這沒有别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愛惜生命的緣故。您不問這些治國之道而問戴什麼帽子,所以我才遲遲不做回答。”

【原文】

虞、芮二國争田而訟①,連年不決,乃相謂曰:“西伯②,仁人也,盍往質之③。”

入其境,則耕者讓畔④,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⑤。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侪⑥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與而退,鹹以所争之田為閑田矣。

孔子曰:“以此觀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從,不教而聽,至矣哉!”

【注釋】

①虞、芮:春秋時兩個小諸侯國。虞國在今山西平陰縣,芮國在今山西芮城縣。訟:打官司。

②西伯:即周文王。

③盍:何不。質:評判。

④畔:指田地的邊界。

⑤提挈:提着,舉着,指負重。

⑥吾侪:我等,我輩,我們這類人。

【譯文】

虞國和芮國為了争田而打官司,打了幾年也沒結果,他們就相互說:“西伯是一位仁人,我們何不到他那裡讓他給評判呢?”

他們進入西伯的領地後,看到耕田的人互相謙讓田地的邊界,走路的人互相讓路。進入城邑後,看到男女分道而行,老年人沒有提着重東西的。進入西伯的朝廷後,士謙讓着讓他人做大夫,大夫謙讓着讓他人做卿。虞國和芮國的國君說:“唉!我們真是小人啊!是不可以進入西伯這樣的君子之國的。”于是,他們就一起遠遠地退讓,都把所争的田作為閑田。

孔子說:“從這件事看來,文王的治國之道,不可再超過了。不下命令大家就聽從,不用教導大家就聽從,這是達到最高境界了。”

【評析】

這也是許多小篇章的彙聚。首章是孔子和魯哀公對話,哀公不問大事,孔子說的卻是大事。講舜“好生而惡殺”,“授賢而替不肖”,有德而善任人。這是從政的根本。“虞芮二國”章是對文王實施教化的贊美。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