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坐像圖軸
01
洪武三十年(1398年)春二月,禮部舉行了一場會試。
對天下的舉子來說,這次會試機會來的很不容易。
整個洪武一朝,算上洪武三十年的這次一共也才舉行了六次會試(三年一次)。
為了鄭重其事,朱元璋也是煞費苦心,精挑細選了翰林學士劉三吾為本次科考主考官。
為啥是劉三吾?
劉三吾這個人聲名不顯,但确實是個厲害角色。
隻說一點,各位看官老爺就明白了:
這位老夫子博學多聞,襟懷坦蕩,清廉如水。
更誇張的是,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混了十幾年,他一丁點兒錯都沒犯過。
這個記錄沒人可以打破。
老朱自信,讓劉三吾擔任主考官,這次考試一定風平浪靜,能挖出很多有用的人才出來。
劉三吾也很有眼色(沒眼色的人在朱元璋手底下混不長),知道自己是主考之後,也不通知家裡人,直接就搬進了考場,謝絕和一切外人往來。
最終,會試順利結束。
劉三吾從全國幾百名舉人中,點出了52名考生,以江西泰和人宋琮為第一(會元),報給了朱元璋。
朱元璋大筆一揮,同意。
一個月後,殿試結果也出來了:
狀元——陳䢿;
榜眼——尹昌隆;
探花——劉谔。
二甲13人,賜進士出身;
三甲共35人,賜同進士出身。
一切順利,皆大歡喜。
但到了放榜之日,事情就壞菜了......
02
原因在哪呢?
眼尖的北方舉子發現——一甲的陳䢿為福建閩縣人,尹昌隆是江西泰和人,劉谔是浙江江陰人!
全是南方人!
更欺負人的是——此次上榜的52名進士,也全是南方人!
一個北方人也沒有!
數十年寒窗苦讀,外加風餐露宿一個多月,就是為了給南方人陪跑?
去你大爺的!
北方考生群情激憤,大聲叫罵:“劉三吾這個老東西也是南方人,這是有意偏袒,為他自己培植死黨!”
随後将榜文打落,把貢院大門砸壞,并成群結隊的去禮部大門口靜坐示威,要求朝廷給出一個合理解釋。
事情鬧大了。
朱元璋立刻傳召劉三吾,責問。
劉三吾感覺很委屈:“單論考試,北方本來就考不過南方,他們的學習環境太差了,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事實,你現在搞全國統一卷,北方人隻有躺着挨捶的份兒。”
朱元璋又問:“你身為南方人,在錄取的時候就沒有一點私心?”
劉三吾更委屈了:“試卷全是密封糊名的......”
03
其實,朱元璋知道劉三吾沒有騙他。
南方各省,除了當時蠻荒未開的海南,讀書人基本都是些隻要讀不死,就往死裡讀,内卷到姥姥家了。
而北方雖然已經和平下來了,但從底蘊上差南方好幾百年。
幹不過是很正常的事兒。
朱元璋揮了揮手,讓劉三吾下去了。
然後找來翰林侍讀張信,讓他再組織一批人,對北方士子落第的卷子再檢索一遍,看看還有沒有文理暢通的,補幾個進士名額,這事就算了了。
注意——
這個時候,朱元璋并沒有不認可劉三吾的監考工作,隻是想把事件平息下去。
張信是上一屆的狀元,對于科舉考試的流程自然是十分熟悉。
而且朱元璋還特别貼心的安排了已經在榜上的陳䢿、尹昌隆、劉谔一起參加閱卷工作。
這也說明,老朱對考試的結果是十分滿意的。
黃瑜《雙槐歲鈔》載:
洪武丁醜會試,考試官學士茶陵劉三吾、安府紀善寶坻白信蹈,取宋琮等五十二人,中原、西北士子無登第者。入對大廷,賜進士及第。閩縣陳䢿為首,吉安尹昌隆次之,會稽劉谔又次之,被黜落者鹹以為言。上大怒,下诏命儒臣再考下第卷中,擇文理優長者,複其科第。于是侍讀定海張信、侍講奉化戴彜、春坊右贊善甯海王俊華、詹事府右贊善平度司憲、右司直郎永嘉張謙、司經局校書瑞安嚴叔載、正字樂安董貫、二府長史惠安黃章、韓府紀善無錫周衡、靖江府紀善吉水蕭楫,及陳䢿等首甲三人受命,一人各閱十卷。
04
張信絲毫不敢怠慢。
他規定,每位閱卷人随機挑選十張試卷。
一人一間房。
閱卷期間,不得交頭接耳,互相品評試卷。
更不要說回家和跟外面閑雜人等接觸。
張信堅信自己足以給皇帝、給士子們,給天下萬民一個滿意的答複。
五月底,複試結果出來了。
張信彙報:“之前劉三吾老大人的判定毫無問題,北方士子的卷子确實寫的太差了。”
為了萬無一失,張信提前去調查了各位主考官的籍貫。
其中,副主考白信蹈是北平寶坻人(正式定名天津是朱棣時候的事情);閱卷的司憲是山東平度人。
他們兩個是正經的北方人,也沒看中北方士子的卷子。
所以,隻能說他們水平太差,不能說朝廷不公。
并呈上十份北方士子的卷子讓朱元璋自己看。
據張信自己說,這十份卷子已經寫得算不錯了。
老朱接過來定睛一瞧,好嘛,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甚至還有明顯的用典錯誤。
張信出色的完成了任務,查出了“真相——之前朝廷衆人沒有舞弊,這些人就是無事生非。
05
但朱元璋不買賬:
朕還不知道之前的考試結果沒問題?
要是敢營私舞弊,朕早就把你們打包發往閻王殿了,還會讓你們複查?
讓你們複查,就是給你們體會朕的聖意,補幾個北方學子上榜。
不然的話,大明立國三十年,朝廷裡卻沒有幾個北方人,傳出去,難道說朱皇帝隻能坐穩一半天下?
再者,開科取士本身就是稀釋平衡朝中各派勢力,朱元璋好不容易清除了開國功臣淮西集團,不料後面補上的人又全是南方人。
這些人會不會互相串聯?
在朱元璋看來,肯定會!
朱元璋同時發覺,這事鬧不好,北方人心就會盡失。
再讓大臣前去處理已經不好使了,必須親自出馬。
老朱這輩子最拿手的殺手锏,就是看誰不爽就說誰是胡(藍)黨。
如果劉三吾真是胡黨,朱元璋能讓他在自己身邊工作了快二十年?
陳䢿等人剛考完試,而胡惟庸都死了這麼多年,他們是胡黨?
擺明了就是随便捏罪名。
黃瑜《雙槐歲鈔》載:
先是,丙子春,上命翰林院官三吾及張信等,詹事府官司憲、王俊華、張謙、嚴叔載、董貫及黃章等,編纂曆代帝王凡三百君。自帝堯至元順帝,三千七百餘年行事,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提其精要,列注各君之下,一覽事迹,粲然易曉。至是年四月,撰述漢武帝以長安獄中有天子氣,遣使詣郡邸獄,罪無輕重皆殺之。丙吉治獄,拒不納。
上見之,以其譏誅胡黨也,因命刑部拷訊。諸閱卷者并祭酒楊淞皆出胡黨,惟三吾、信蹈及司憲為藍黨。彜及昌隆不與,并宥三吾,餘皆磔戮。䢿、谔進卷,不行明白用筆批直,有惑聖覽,吏部奏發威虜安置。四月初二後,恩宥取回,䢿降鴻胪寺寺司賓署丞,谔降司儀署丞。已而禦史劾奏,皆連坐以死。
最終,複試官張信、副主考白信蹈等人被淩遲處死。
劉三吾因為年紀太大,“特别恩賜”網開一面,判處發配充軍。
狀元陳䢿和探花劉谔,一并處死。
處理完,朱元璋又舉行了一次考試。
這次的結果自然還是一邊倒。
不同的是,這次的狀元為山東人韓克忠。
61名進士裡一個南方人都沒有,全是北方人……
06
朱元璋以一人之力,改變了洪武三十年的科考形勢,但他沒有辦法把南強北弱的大勢扭轉過來。
到了永樂年間,朝廷裡依舊是南方人比北方人多。
朱棣的第一批内閣班子成員的籍貫:
解缙:江西吉安吉水人;
胡廣:江西吉安吉水人;
楊士奇:江西吉安泰和人;
楊榮:福建南平建瓯人;
黃淮:浙江溫州永嘉人;
胡俨:江西南昌人;
金幼孜:江西臨江新淦人。
照例是一個北方人都沒有!
到了洪熙元年(1425年),楊士奇才提出了按地區錄取進士人數的辦法,也就是南北分卷制度。
具體辦法類似于今天的全國一、二、三卷,把參加考試的士子們的籍貫分開。
錄取的時候,南卷取十分之六,北卷取十分之四。
因為朱高熾在位僅十個月,所以這個辦法的最終實行時間是宣德二年(1427年)。
到了正統年間,為了照顧偏遠地區,又把原來屬于北卷的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單獨拿出來增設中卷,錄取比例重新調整為55%、35%和10%。
困擾了幾十年的大問題才終于塵埃落定。
為什麼高考卷不能做到全國統一呢?
追其根本是地域發展不均衡所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