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與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相關的 ST 段下移是因基線水平的 TP 段擡高所緻,後者通常是在基線或等電位線。正常情況下,此段應為零電位,因為它代表并無電流活動的 QRS 波群之間的一段時間間隔。
心内膜下缺血時,細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壞以及細胞内鉀離子順着其濃度梯度流漏至細胞外。結果導緻心肌細胞的靜息膜電位負值變小,甚至變正。而其他部位心肌細胞仍保持正常,即靜息膜電位水平仍為 -90mV。
由于電流是從陽極流向陰極,因此這一缺血區域就産生了一個從該區域朝向覆蓋其上心外膜心肌擴布的電流。其淨效應是正電流朝向正對其上的記錄電極,後者将出現基線即 TP 段的擡高。
當 QRS 波除極時,整個心肌均開始除極,因此 ST 段也将處于零電位或零電壓水平。與擡高的 TP 段相比,因而就表現為 ST 段的下移。
當出現透壁性心肌缺血時,如并發 Q 波性心肌梗死,同樣心肌細胞膜完整性的破壞以及細胞内鉀離子沿着其濃度梯度流漏至細胞外。
結果導緻受損組織的細胞靜息膜電位負值變小,甚至變正。相鄰的正常心肌細胞其靜息膜電位水平仍為正常的 -90mV。由于電流是從陽極流向陰極,故這一缺血區就産生了一個從該處朝向覆蓋正常心肌擴布的電流。
因此,該電流朝向背離其上的記錄電極。這種情況下,在受損心肌細胞其上的記錄導聯,其基線電壓以及TP 段将變得更負(即将出現 TP 段的下移)。當 QRS 波除極時,整個心肌均開始除極,因此 ST 段也将處于零電位或零電壓水平。與下移的 TP 段相比,因而就表現為 ST 段的擡高。
心 肌 缺 血心肌缺血(不管其病因)是通過存在 J 點和 ST 段下移而診斷,後者反映了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由于心肌的血液供應是從心外膜到心内膜,故心内膜下心肌是接受血液供應最晚的部分。其結果導緻當心肌需氧增加或氧供減少時,這部分心肌最早開始出現缺血。ST 段是與心電圖的基線或 0 電位(例如 TP段)相比較。如果 TP 段并不明顯(即合并窦性心動過速時,T 波和 P 波發生融合),也可應用 PR 段(心房梗死)。
(A)正常的 ST 段。正常的 J 點和 ST 段均處于基線,後者取決于 TP 段(例如,從前一個波到 P 波的間隔)。(B)J 點下移。(C) ST 段上斜形下移;J 點下移和 ST 段上斜形指向基線。(D)ST 段水平形下移;J 點下移和 ST 段平坦或水平。(E) ST 段下斜形下移;J 點下移和 ST 段上斜形。(F) ST 段擡高;J 點和 ST 段均高于基線的 TP 段。
臨床上,可見 3 種類型的 ST 段下移
- 上斜形 ST 段下移。上斜形 ST 段下移是心肌缺血的具體體現,但當窦性心動過速時,它也可是正常的表現。必須提醒的是通常并看不見且在 QRS 波内出現的心房複極波(如 T 波中的 P 波)。然而,當窦性心率增加時,PR 段縮短(因為交感神經可提高房室結的傳導)以及可導緻 T波中的 P 波從 QRS 波移出并落在 J 點上,因而使 J 點和 ST 段均下移。故這一 ST 段由上斜形回落至基線。因此,當出現上斜形 ST 段下移時,常規應從 J 點後 80ms 處(兩個小格)測量 ST 段下移的程度,這樣就可消除心房 T 波對 J 點和 ST 段的影響。如果 J 點後 80ms 的 ST 段下移1.5mm 或較基線下移更多(TP 段,若并不明顯,則為 PR 段)時,則可能存在心内膜下心肌缺血。
- 水平形 ST 段下移。J 點和 ST 段平坦下移(低于基線≥ 1mm)。
- 下斜形 ST 段下移。J 點下移低于基線(≥ 1mm),ST 段呈下斜形。這是心肌缺血最常見的模式。
盡管,診斷心肌缺血的常用标準是 ST 段下移超過基線水平 1mm 以上,但其診斷缺血的特異性卻随着 ST 段下移程度的增加而增高。然而,其診斷缺血心肌病的敏感性卻較低。此外,當 ST 段下移的導聯數增多時,其診斷的特異性也相應提高。根據 ST 段下移導聯的心肌缺血定位通常與受累的心内膜下心肌部位并不相符(這句話需要好好揣摩)。
--未完,後續--
文章内容圖片由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提供,主要來源于:波德瑞德(Podrid)臨床心電圖解析 · 卷2;主編:菲利普·波德瑞德等;譯:郭繼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