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青,全稱“憤怒青年”,指是在1990年代中後期成為流行詞的,但其實“憤青”現象在曆史上早已存在。
“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颠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于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的稱呼,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由于通信手段的進步和互聯網廣泛使用,使更多的人可參與到對曆史問題和國際局勢相關問題的讨論中,這就為“憤青”群體的産生和生長提供了物質基礎。
憤青,全稱“憤怒青年”,指是在1990年代中後期成為流行詞的,但其實“憤青”現象在曆史上早已存在。
“憤青”最早特指1960年代歐美左翼思潮中主張颠覆傳統社會價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憤怒青年》記述一班不滿社會現狀而急于改變現實的青年,證明當時已存在“憤怒青年”的稱呼,後來該詞被簡稱為“憤青”。由于通信手段的進步和互聯網廣泛使用,使更多的人可參與到對曆史問題和國際局勢相關問題的讨論中,這就為“憤青”群體的産生和生長提供了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