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張繼?到寒山寺已接近黃昏,來到寺門口時,鐘聲突然響起,這古樸渾厚的鐘聲第一次聽見,卻似曾相識這是晚課的鐘聲,不是夜半的鐘聲,但質樸與雄渾,是否千年來一直如此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寒山寺張繼?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寒山寺張繼
到寒山寺已接近黃昏,來到寺門口時,鐘聲突然響起,這古樸渾厚的鐘聲第一次聽見,卻似曾相識。這是晚課的鐘聲,不是夜半的鐘聲,但質樸與雄渾,是否千年來一直如此呢?
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位襄陽才子從京城長安乘舟回鄉,天黑時來到姑蘇城外,他把船停泊在楓橋邊,心情凄涼而落寞。他自覺才華橫溢,卻連續六年趕考都名落孫山,心中愁苦無處發洩。寒夜裡,萬籁俱寂,月亮漸漸向烏啼橋方向落去,看着遠處黑黝黝的愁眠山,靜聽着寒山寺傳來的悠長鐘聲,詩人來回踱步,似有所思。
此時,霜飛滿天,寒氣襲人,風過楓動,漁火閃爍,詩人觸景傷情,怅然之感油然而生,于是輕輕吟出幾句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位襄陽才子,就是唐代詩人張繼。
這首在孩提時代就能倒背如流的唐詩,每每念起都升起一種曠古持久的凄清與孤寂,一種無邊無際的荒涼與憂傷。那個落魄書生的形象,連同那山、那城、那寺、那鐘、那水、那橋、那船、那漁火,渾然一體深深镌刻在腦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