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上遊河、湟地區分布著許多部落,“華”部落和“夏”部落,“夏”是古代羌語“特别強大”、“非常”的意思,《左傳》中有“裔不謀夏 夷不亂華”,可見,華夏民族的來源的多樣性,比較重要有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5000年來,不斷東進南下,炎、黃兩部落經阪泉之戰後融合成的炎黃聯盟,炎黃部落又在涿鹿之戰後兼并東夷集團形成了華夏部落聯盟,此時華夏族源基本固定,經過夏商周三代的融合,華夏族正式形成了。《春秋左傳正義》有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意即因中國是禮儀之邦,故稱“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國人的服飾很美,故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