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曆史中,讓我們能記住的偉大人物仿佛浩瀚星河中閃亮的恒星,光芒閃爍古今。其中不乏智商超群的天才人物,諸如阿基米德、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霍金……這其中有一位幼年天才,他8歲會8種語言,11歲被哈佛錄取,他的故事你或許并沒有聽到過,或許是因為他并沒有取得卓越的科學成就,他最終竟然被送進精神病院。
他的名字聽起來比較陌生,他叫威廉·詹姆斯·席德斯。那麼,席德斯究竟有多麼天才呢?他為什麼最後被送進了精神病院呢?
普通孩子出生幾個月的時候還處在吃和睡的循環交替中吧,真正開口說話出現在8-12個月之間咿呀學語,而席德斯出生後的第6個月,便能夠用清楚的發音說出複雜的金屬元素單詞!席德斯8個月大的時候已經可以辨識地球、月球;18個月大的時候便可以獨立閱讀報紙了。
最聰明的人類
一般的孩子4歲還在上幼兒園,而席德斯4歲的時候可以熟練地使用希臘文和拉丁文獨立閱讀古代長篇文學著作。6歲的時候,他開始學習解剖學同時研究邏輯學,不得不贊歎他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
到了7歲,他已經完成了其他人或許奮鬥終生都完成不了的任務,他竟然通過了哈佛大學的入學測試!他在語言方面的天賦更是讓人瞠目結舌,這個孩子在8歲之前已經可以熟練使用8種不同的語言閱讀和溝通!
後來人們普遍認為席德斯是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類,他的智商水平在250-260之間。是什麼樣的家庭造就了如此天才的孩子呢?席德斯是猶太人,他出生在一個猶太家庭。值得一提的是席德斯的父親鮑裡斯其實是一位幼兒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專家,精通心理學、醫學和哲學。
當然,擁有這樣的一個孩子,他的父親是非常驕傲的,并且他父親認為孩子的天才表現是他長期堅持“實驗”的結果。他曾經宣稱席德斯剛出生的時候并沒有表現出與其他孩子的差别,也隻是“一般聰明”,但是經過他的實驗,逐漸培養席德斯自我學習的能力,讓孩子對知識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席德斯式教育法
這位自信的父親的确了不起,他後來基于對親生兒子的實驗而開創了“席德斯式教育法”,并且在世界各國家庭教育以及兒童潛能開發領域得到高度的認可,“席德斯式教育法”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育兒方法之一,至今仍然影響着兒童教育領域。
席德斯的父親鮑裡斯認為,人的大腦是可以被訓練的,其原理就和運動員訓練肌肉一樣。他計劃在自己的兒子身上進行了一系列的“培養實驗”, 席德斯的母親本身是醫學博士,為了完成這項實驗她甚至辭去了工作,一心一意培養兒子。他們購買了大量的學習書籍、教具,孩子剛剛出生就已經開始上起了“早教課程”。
因此席德斯的嬰兒期基本上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他學會了各種原理、知識、各國語言,但是父母卻從來沒有教過他如何與其他小朋友交朋友、溝通,他根本沒有可以交往的朋友。他擁有世界先進的學習工具、書籍,卻沒有這個年齡小朋友應該擁有的兒童玩具,他從來沒有真正享受過童年。
随着學習的深入,他與同齡人的思想差距也越來越大,這讓他整個人都表現出超出年齡的穩重,甚至帶着一種壓抑感,他看起來根本不像一個孩子。席德斯11歲的時候被哈佛正式錄取,他擅長的領域是高等數學和天體運動,曾經有教育界的人士預言,席德斯會成為偉大的數學家,甚至會成為領袖級的人物。那麼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故,讓這樣一位天才兒童進入了精神病院呢?
天才與瘋子隻有一線之隔人們常說,天才與瘋子隻有一線之隔。大部分的天才都會有社交障礙,因為天才在思考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或者未解的難題的時候,對周邊的事物視而不見的,因此天才往往具備優秀的專注力和很難解釋的社交障礙。
他們善于思考卻不善于與别人溝通,更不會去察言觀色、表達情感。因此天才大部分是孤獨和喜歡清靜的。愛因斯坦就曾經在自己長期居住的小鎮因為一邊走路一邊思考最後竟然迷路了,牛頓也曾經因為專注思考而把手表丢入煮雞蛋的鍋中。
席德斯的問題好像遠遠不隻是那麼簡單,他學習的知識和他本身的智商遠超同齡人,但實際上他的心理和情感上還是個孩子。這樣大的心理落差讓他出現過非常反常的現象,比
如他有時會持續發出怪異的癡笑,像極了發病的精神病患者,因此他被當作精神病患者送進醫院。席德斯成年之後,逐漸表現出自己的個性。他在哈佛曾經被安排成為一名老師,但是他隻擅長自己研究知識卻根本不擅長教授知識,最後不得不被勸退。他喜歡獨處,他的一生都伴随着媒體和記者,因此他曾經公開提到他認為完美的生活就是隐居的生活,他不喜歡與任何人接觸。
其實這樣的言辭也充分反映出他的逃避心态,他想逃避這個自己并不擅長的職位,更想逃避父親的“實驗”,渴望能夠過上正常人的普通生活。1944年7月的一個夏天,席德斯自己租住在波士頓的一個小公寓裡,有一天他的房東發現他在公寓裡昏倒了,最終他還是死于嚴重的腦中風,年僅46歲。
人們發現他去世的時候,家中一貧如洗。席德斯的命運讓人遺憾,或許是因為過度提前的幼兒教育,讓他的智商教育遠遠提前了但是卻缺失了情商教育,讓他産生了難以融入社會的性格缺陷。
他即使是天才,也會和其他人一樣經曆童年期、叛逆期,或許是因為父母嚴苛的要求早已經超過了他幼小的心理承受範圍,讓他在成年後反而對學習産生了排斥心理。也有人認為是媒體對他無休無止的追蹤報道造成諸多輿論壓力迫使他逃避世界、封閉自我。
那麼多年過去,席德斯的故事聽起來仍然讓人感覺到遺憾,如果一生注定悲劇,那麼即使成為幼年天才,又能怎樣呢?如果沒有父親的實驗,沒有成為試驗品,席德斯對自己的人生,一定有更精彩的活法,或許這樣的人生對他本人來說才是最有意義的吧。
文/文史旺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