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尼斯堡,德國大哲學家康德的故鄉,現在叫加裡甯格勒(本文以下都稱柯尼斯堡),屬于俄羅斯。也就是說,如今德國人要去康德故鄉朝聖,還得辦簽證,曆史跟德國人開了個大玩笑。
從地圖上很明顯能看出來,柯尼斯堡是俄羅斯的一塊飛地,中間隔着白俄羅斯、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個國家。蘇聯時代還能連成一片,蘇聯解體這幾個小國獨立,柯尼斯堡便成了飛地。
柯尼斯堡對俄羅斯意義重大,它是俄在波羅的海僅有的兩個不凍港之一,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總部就在這裡,是俄羅斯反擊北約東擴的戰略前沿陣地。走在柯尼斯堡的街頭,你會發現這座城市充滿着“蘇德混血”氣息,幾十年了,德國人留下的文化因素仍然存在。現在柯尼斯堡是俄羅斯的旅遊勝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産。
柯尼斯堡從曆史上就是德國人的領土,最早可以追溯到條頓騎士團。條頓騎士團與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并稱為歐洲三大騎士團。建立于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期,一些來自今天德國地區的十字軍組建了醫院修會,以幫助戰争中受傷的人。
13世紀中葉,鞑靼人大舉入侵東歐,條頓騎士團來到了波羅的海邊一塊土地,這裡氣候溫潤、環境優美,條頓騎士團便在這裡修建了城堡,将其命名為柯尼斯堡,意思是“國王之山”。
馬丁·路德宗教改革運動時期,條頓騎士團宣布不再附庸于羅馬教廷,改信路德宗新教,并在騎士團的領地柯尼斯堡建立了普魯士公國。不過普魯士公國并非完全獨立,它附庸于波蘭立陶宛聯邦國王。
17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發生内戰,結果演變為歐洲三十年戰争。越來越多的日耳曼人為躲避戰争,來到了柯尼斯堡,恐怕康德的祖輩也就是這時候遷徙到柯尼斯堡的吧。1815年柯尼斯堡成為了普魯士王國最東的一個省,被稱為“東普魯士”。
二戰時由于柯尼斯堡獨特的戰略位置,這裡成了争奪要地。柯尼斯堡被戰火摧殘十分嚴重,很多數百年的曆史建築都炸毀了。1945年柯尼斯堡戰役後,這座城市被蘇聯紅軍占領。在後來的《波茨坦協定》中,柯尼斯堡被劃入蘇聯版圖。1946年柯尼斯堡改名為加裡甯格勒,是為了紀念蘇聯國家領導人米哈伊爾·加裡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因為他在這一年去世了。
柯尼斯堡成為蘇聯領土後,蘇聯對這裡的德國人進行了好幾波驅逐,前後有5年時間,以至于柯尼斯堡幾乎沒什麼德國人了。同時蘇聯不斷向柯尼斯堡注入俄羅斯人,他們來到新土地很快建起了集體農莊、國營農場,修建了大量的軍工業和重工業,以及那些高聳的紀念碑、英雄雕像。
蘇聯解體,波羅的海幾個小國相繼獨立,柯尼斯堡跟俄羅斯本土隔開了,成為俄羅斯唯一的飛地。這塊飛地對俄羅斯無比重要,它是插入歐洲的一顆釘子,讓北約國家如鲠在喉。這些年來,俄羅斯人總是将戰力最強最精良的武器裝備給駐紮這裡的波羅的海艦隊,也可以看出他們對這塊飛地是何其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