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号。如果您喜歡本頭條号發布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時夏方長,盛暑将至。
盛夏時節,總是烈日當頭,空氣中都彌漫着喧嚣。
在城市裡呆久了,愈發焦躁,總想擺脫一切束縛,藏進那靜谧無人的深山之中。
1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挂石壁,露頂灑松風。
——李白《夏日山中》
不知是哪一年的夏日,天氣燥熱難耐。
李白行至山中,腳步稍顯疲憊。
恰巧路遇一處陰涼,樹影搖曳,微風陣陣。
随性如李白,趁四下無人,竟倚靠在路旁的大石之上,脫去衣袍,摘下幞頭,赤條條袒露胸膛,任清風吹過頭頂,連手中的白羽扇都懶于再搖。
此番情景,不禁讓人想起魏晉時期身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
《世說新語》中曾記載,“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裈衣,諸君何為入我裈中?”(裈 kūn:褲子)
以天為被,以地為席,縱酒裸形,肆意狂放,較之李白的随性,劉伶可謂驚世駭俗。
魏晉時期,昏暗而動蕩,統治集團内部紛争不斷,人才選拔制度更是混亂不公。
為自保,文人們紛紛遠離朝堂,到山水中寄寓情懷,找尋人生意義。
他們放浪形骸,他們離經叛道,以此來反抗那個泥濘不堪的社會。
而生于唐代鼎盛時期的李白,一方面積極入世,以隐求仕,抱着功成而身退隐居的理想。另一方面每每遭遇仕途坎坷,又會投向山林的懷抱。
山,似乎總有無限的魅力,引得無數文人墨客心馳神往,成為每個人心中最穩妥的歸宿。
2
“山水之美,古來共談”。
中國人喜山的情結,仿佛與生俱來。
從“返歸自然”的老莊哲學,到縱情山水的“魏晉風尚”,依山而居,山林隐居......
山,無時不刻不伴随在中國人身邊,而山居生活,更成為一種心之所系。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這句話,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它出自元代散曲家張可久之筆。
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張可久《人月圓·山中書事》
千百年回望,孔子那般的儒家聖賢,吳王那種的英雄豪傑,楚廟那樣的江山社稷,無論當時如何的繁盛,最終也都化作了蔓草寒鴉。
世事浮沉,興衰更替,轉眼間宛若浮華大夢一場。
而在風塵中飽經滄桑之後,一顆疲憊的心,最踏實的歸處,還是山中的那幾間茅舍。
若問山中何事?賞花弄草,讀書寫字,時而拾掇些松花來釀酒,時而壘起紅泥小爐去煎茶。
在最簡單的生活中,将浮雲吹作雪,将世味随茶輕輕地咽下。
若問山中何事?唯恬淡生活而已。
這首小令,大概寫于張可久晚年山中隐居之時。
他出生在宋元易代之際,身為漢人,他一直以南宋遺民子弟自居。
雖為元朝統治者服務,但他卻也時時為失節而感到愧疚。
仕途不順,時官時隐,功名利祿終究還是成了夢幻般的虛妄。
隻有在這一方甯靜的土地上,他才能切實地感受到生活的氣息。
隐居山林,為古代文人于仕途之外,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讓他們在傳統的“學而優則仕”之外,找到了自身所隐藏的獨特價值。
山林鄉野之樂,質樸而平淡,沒有朱門富貴的繁華,也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嚣。隻是一卷書,一壺茶,一人靜對一座山,與俗世拉開距離,在與一草一木的互動中,得到一種心靈的補償。
3
不隻是在古代,人們對山居生活的那份向往。即使是在千百年後的今天,依舊分外濃郁。
還記得2014年那個因栖居終南山而火遍全網的青年二冬嗎?
那時,工作了幾年的他,花費4000元在終南山租了一處老宅,擁有了老宅20年的使用權。又用幾千元将老宅改造成民居,開一塊菜地,養鵝養狗,寫詩畫畫,曬太陽,過上了自己的山林獨居生活。
二冬居住的老宅
轉眼8年過去了,如今的他仍在終南山。
還多了自己的公衆号和3本書。
山上的小院也變得更加熱鬧。有叫“建國”、“鳳霞”的雞,有叫“幼婷”的大白鵝,還有叫“鄭佳”的中華田園犬......
二冬家的鵝和犬
每天清晨屋門一開,雞鴨鵝狗就已整整齊齊地堆在門外,等待着清晨的第一頓早飯。
喂了它們,就自己吃些早飯,再給菜園裡的蔬菜水果澆澆水,或是上山遛遛,找些新鮮東西,或是坐在畫室裡畫些日常......
圖|@張二冬
在公衆号和書裡,他記錄的,就是純粹的生活。
他的日常點滴雖然會發在網絡上,但是卻沒有那種精雕細刻和浮躁的感覺。
他說自己并非隐居,也不想戴隐士的高帽子,他并沒有斷網,也不排斥高科技的工具,偶爾下山逛逛,也會有朋友來坐坐。
他隻是不想淪為生活的奴隸,隻想找回生活原本的樣子。
質樸、真實、清醒而有趣,這是他的山居生活,于我而言,最大的魅力。
圖|@張二冬
曾經,畢業後的他做了幾年高中美術老師。在學生一屆又一屆的更替中,他總是感到日子的重複;在城市的喧鬧中,又仿佛蒙在幻象裡,被聲色犬馬裹挾着。
而在山中,他卻體會到了一種“孤獨的清澈感”,孤獨而清醒,别人看上去是日複一日,但在他眼中,每個瞬間都有着不同的印記。
二冬的山居生活雖令人向往,但真正能向他一樣做到的,卻很少。
山居生活之樂,也是一種孤獨之樂。
若不是享受孤獨的人,山中的那份“空寂”,就是進入桃花源最大的門檻。
此外,酷暑嚴寒、自耕自種,潮濕發黴、昆蟲走獸......
理想生活,其實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壓力。若是沒有一顆對生活極度熱愛的心和一個強大的精神世界,定是無法享受山居之樂的。
4
在這個比往任何時候都喧嚣的時代裡,我們常常向往着入山而居,想要讓雲霧、讓高山、讓碧樹,隔開都市裡那些難以拂去的喧嚣。
我們渴望找到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地方,渴望從現實的紛争中全身而退,總是熱烈的呼喚着“詩意的栖居”。
然而,卻往往忽視了,山居生活,并非一種逃避,而“詩意”的本質,則在于創造。
生活的美妙,永遠來自于發現美的眼睛,若是沒有一雙勤勞的雙手和一顆溫熱的心,即使隐進深山,也很難找到心靈的桃花源。
古語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就像二冬回複評論時所說,“若有隐之心,處處皆終南”。
無論身居何地,願你能找回生活,找回自己,用熱愛的方式“詩意的栖居”。
(來源:詩詞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