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西方藝術中,曾有一段時間,大家都十分沉迷解剖學。衆所周知,達芬奇就是其一,而17世紀流行的群體畫像,不少都是描繪解剖教學的現場。原因無他,為了能更準确描繪人體,藝術家們都認為熟悉解剖是必備條件。
倫勃朗《 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1632年
不過,解剖學是一門十分枯燥且容易讓人作嘔的學科(其實時間久了會習慣這種生理上不适的),非專業者可能很難在這方面的求知路上堅持很久。趣味科普向來是日本的強項,坂井建雄的《人體地圖:人體解剖是怎麼一回事》,把解剖人體視作探索人類的地圖,加上趣味性表達,能讓非專業的讀者輕松了解人體解剖的相關知識。
在此列舉兩處書中提到的有趣話題:
一、腹肌為何會分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腹肌成了炫耀的資本,而且塊數越多越讓人自豪(?),于是,有些誇張的動漫,把人的腹肌畫成了玉米。腹肌到底怎麼來的?
所謂腹肌,關鍵部位就是腹直肌,在腹直肌的中部,會有白色緞帶模樣的肌腱,肌腱也稱腱劃,腱劃把腹直肌夾分成幾塊,然後就是我們肉眼所見的線條塊狀明顯的“腹肌”。至于如何練就帥氣迷人的腹肌,坂井建雄說他不知道。
二、人類臀部結構比大黑猩猩更好黑猩猩與人類祖先有着密切關系,但這是否是坂井建雄拿來比較黑猩猩與人類臀部的原因,他沒說。不過,在這本書中,他提到,大黑猩猩的臀部特别小,不如人類臀部豐滿。人類臀部豐滿,不隻是為了身材審美,而是一方面支撐腹腔内的内髒,另一方面是支撐人類的直立行走。在臀部這一部位,分布着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每塊肌肉都有不同的功能。能凸顯屁股翹的,應該是臀大肌。
三、腳後為何有跟而手沒有跟
在古代中國的民間信仰裡,有一種說法是,人腳後沒有跟,就意味着香火不繼,所以如果要詛咒别人,讓他的像或者門神沒有“跟”就行了。其實,要人沒有腳後跟,是比較荒謬的幻想,因為一般而言,人都會有腳後跟,隻是手沒有“後跟”。
腳後跟跟腳部用力有關。假如腳踝是支點,腳尖是阻力點,跟腱是用力點,腳後跟牽拉着跟腱,位于遠離用力點的後面,增加腳尖發出的力量。不僅如此,腳後跟還是人得以行走的重要結構,腳底的血管和神經,都從内腳踝後側穿過。所以,腳後跟跟繁衍子孫後代沒有太大關系。
以上,隻是坂井建雄的《人體地圖:人體解剖是怎麼一回事》極其一小部分内容。這本書雖是本小書,但也從解剖條件、類别、倫理道德各方面向讀者普及了人體解剖的知識,畢竟是科普小書,内容較為簡單,想要在裡面汲取更多解剖專業知識,恐怕還是要閱讀更專業的解剖學類的書,如果不怕沉悶無聊的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