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牆”是一種高檔次的菜式。原名"福壽全",是福州名菜館聚春園于清代同治年間首創。主要由鮑魚、海參、魚翅、魚肚、魚唇、蹄筋、火腿、瑤柱、冬菇等28種原料配制而成,加上紹興酒等,貯入酒壇中,拌泥密封,以文火煨制10多小時而成。味美至極,芳香四溢,是秋冬兩季的佳肴。難怪清時一秀才吟詩贊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禅跳牆來","佛跳牆"一名由此而來。
正宗佛跳牆——福州聚春園
荔枝肉是福建省福州、莆田等地漢族名菜,屬于閩菜。已有兩三百年的曆史。因原料中有白色的荸荠和切成十字花刀的豬肉,烹調後皆似荔枝而得名。
福州荔枝肉
八寶紅鲟飯是一道福建的特色傳統名點,系福州市傳統佳肴,屬于閩菜系-福州菜。以紅鲟(青蟹)為主附于鴨肉肫等八種原料與糯米一起蒸熟而得名。它具有治療營養不良、調理、健脾開胃、調理、清熱去火調理的功效。這道味口味鹹鮮味,軟、糯、香、醇,獨具風味。主要用料是糯米和紅膏青蟹。
八寶紅鲟飯
魚丸是福州市的一道傳統地方名菜,屬于閩菜系;連江魚丸是用鳗魚肉、鲨魚肉或用馬鲛魚肉剁蓉,加番薯粉(澱粉)攪拌均勻,再包以豬瘦肉或蝦等餡制成的丸狀食物,是富有福州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之一。具體何時出現雖無記載,但連江魚丸孕育、雛形、定型都與福建的海洋文明息息相關。
連江魚丸
肉燕又稱太平燕,是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道傳統小吃,屬于閩菜系-福州菜,肉燕是福州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吉利,故“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重點的話說三遍:不是混沌,不是混沌,不是混沌)
福州肉燕
鍋邊又叫鼎邊糊,是福州一道有名的小吃,福州大街小巷最熱門的小吃,一碗鍋邊,再搭配兩塊油餅,是許多老福州人的記憶。鍋邊糊始于何時,無從查考。如今福州早餐店和夜宵店都經營鍋邊糊,幾乎所有福州人基本都吃過鍋邊糊。
福州鍋邊
福州線面又叫太平面,沒吃過福州線面,就不算真正到過福州。對福州人而言,一碗“太平面”,被賦予了美好的寓意。在生日的時候吃“太平面”加個水煮蛋,作為福州民間代代相傳的習俗,至今傳而不衰。
福州線面
福州魚面是用色白質細的鳗魚或黃魚肉打制而成的魚肉面條,有的地方也叫做魚絲。刮取鳗魚魚肉,剔刺、去皮、刷鱗,地瓜粉撒在案闆和魚片上,用小木槌在魚片上輕輕地捶打,捶打、碾擀得很薄之後,切成面條,即可下鍋烹煮了,這叫現做現吃的新鮮捶魚面。它松軟香脆、柔滑筋道、味鮮爽口、魚香撲鼻,爽滑無比。
連江魚面
拗九粥,拗九節(農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 又稱 “後九節” 、“孝九節”和 “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荠、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
拗九粥
醉排骨是流行于福州十邑地區的一道傳統特色名菜。起初它隻是尋常人家的一般菜肴,随着制作技藝的發展,北宋時已成為禦宴佳肴,酒至四巡,所上的菜肴即是排骨。當時宴請諸國使者的國宴,酒至三巡,所上之菜,亦為排骨。明代《宋氏養生部》曾将排骨列入菜譜:“用脅肋骨肉相間者,斧為脔,水烹,加酒、鹽、花椒、蔥、腌頃之,投熱油中煎熟。”此菜在明代風行江南,稱為“油煎豬”。及至清代,排骨的制作更為精緻。袁枚的《随園食單·排骨》記載:“取肋條排骨,精肥各半者,抽去當中直骨,以蔥代之,炙用醋醬,頻頻刷上,不可太枯。”清代乾嘉以後,地方名廚又不斷予以改進,使得排骨的制作方法日臻完美。
福州醉排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