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啦】是北方方言裡的詞,在東北話裡表示比較狡猾,比較奸。
話說三田子在外面跑了幾年盲流後,終于兩手空空地回到了愛河邊的小村裡。可是,畢竟見了世面,言談舉止多與鄉人不同。二嫂看不上他的土不土洋不洋,那日又見他遠遠地“趨溜”來了,便啐口痰譏笑道:“看他三叔那個熊樣!清明節都過去半個月了,脖子上還整天‘嘎拉個破圍脖,農村土老帽硬裝‘五四青年。”
“嘎拉”(gālā)在這片土地上,不是原産新西蘭的蘋果。而是滿語詞gala,漢義為“圍肩”。在北方民間,“嘎拉”(gāla)是一種圓形開口系在嬰兒脖子上用于接口水的“圍嘴兒”。人們至今仍保留“嘎拉”(gāla)這個滿語固有詞彙的同時,又産生了“纏繞”乃至“戴”之義,或在一定部位有了更大作為。在《山東方言詞典》裡,就還有多個詞疑似與原始義的“嘎拉”(gāla)有關——旮旯兒:圈兒。圪垃:衣服、被褥等被液體洇濕後留下的痕迹。纥拉子:圍紮在驢、騾或馬的脖子根部,緊貼兩肩的圓形布袋,以防脖夾闆磨傷膀子。嘎拉:纏繞;小孩騎在大人的脖子上。
另外,在滿語中,還有“嘎吱”(gā zhī),聲音的一種;“嘎巴”(gā ba),鍋巴或傷口愈合的痂;“嘎巴溜丢”(gā bāliū diū),爽快;“嘎悠”(gà you),走路慢;;來回晃動。
“嘎”(gā),形聲。從口,戛(jiá)聲。象聲詞) 形容短促而響亮的聲音。“嘎”(gá)同“尜”。一種兒童玩具,兩頭尖,中間大。也叫“尜兒”、“尜尜”。 “嘎”(gǎ) ,乖僻;脾氣不好;調皮。
“拉”(lā),動詞。形聲。字從手,從立,立亦聲。“立”指“站立”。“手”指“用手”。“手”與“立”聯合起來表示“用手把蹲坐的人拖起來站直”。本義:動手拖人站立。引申義:拖、牽、引、扯、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