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寶”是中國自唐初至清末銅币的一種名稱。早期多以重量作為錢币名稱,如半兩、五铢。另有元寶、重寶、之寶等錢。唐代改變了秦、漢以來錢币以重量命名的習慣,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五铢錢,開始鑄造開元通寶,币面上下右左有“開元通寶”四字。“開元”意為開辟新紀元,“通寶”意為通行寶貨。有人按順時針方向回環來讀作“開通元寶”,成為後世銅币以“通寶”或 “元寶”命名的由來。
“通寶”名稱為後世沿用,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号、朝号(國号),如唐代的“建中通寶”,南唐的“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北宋的“太平通寶”,南宋的“大宋通寶”,明代的“永樂通寶”,清代的“康熙通寶”、“宣統通寶”等。辛亥革命後,雲南、福建還曾試鑄“民國通寶”。“通寶”錢一直流通了 1300多年,在我國貨币史上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