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國人對這個肯定熟悉,中華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幾千年出了很多術語,所謂成語就是一個固定短語,表達了一個固定的語意,常帶有曆史故事及哲學意義。成語大多數由四個漢字組成。
當然,特有術語這種語言形式不是中國獨有的,幾乎所有民族都有,比如西方語言中的“皮諾斯式的勝利”(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天上下貓和狗”(傾盆大雨)等也是,但這可我們所說的“成語”還是有些區别,畢竟咱們的漢字和字母文字區别有點大。
但是,即使把西方排除,成語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為什麼呢?别忘了,古典時期的中國是整個東亞的中心,周邊民族也深受漢文化影響,朝鮮,越南,日本等都是用漢字的,所以它們也有它們的成語,有些甚至是我們中國人都不清楚,因為這和人家自己的曆史有關。
比如我說一個成語吧:鹹興差使。
韓國電影上映
這個詞99%的中國人估計都不知道是個啥玩意,但是在朝鮮半島這是個非常著名的成語,你這麼一說大家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韓國人更是頻繁使用,是的,這就就是朝鮮半島一個特有的成語,它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倒是不複雜,所謂“鹹興差使”,指的就是難以完成的危險任務,尤其是那種有生命危險,可能有去無回的任務。
這個詞其實是起源于朝鮮一個很著名的曆史典故:朝鮮王朝初年太宗李芳遠與太上王李成桂之間的一次政治沖突事件。
“差使”不用解釋了,咱說說這“鹹興”吧,鹹興其實是個地方,位于朝鮮半島東海岸鹹鏡灣畔,現在是北朝鮮的第二大城市,同時這裡也是朝鮮太祖李成桂的老家。
建立了朝鮮王朝的李成桂本來是高麗王朝的武将,後來發動了兵變奪取了政權,并建立了朝鮮王朝,這個人确實是個猛人,軍事上饒有建樹,但在安排繼承人的問題上,他做的很差。
在李成桂發家的時候,第五子李芳遠立功最大,但是李成桂卻因為妻子的原因,更喜歡後面的老婆生的嫡八子李芳碩,并選了他當繼承人。這結果導緻了類似中國“玄武門之變”這樣的極為血腥的宮廷慘案,而且朝鮮王朝發生了兩次。
1398年,第一次王子(朝鮮是明朝的藩屬,所以隻能稱王不能稱帝,國王兒子隻能稱王子,不能稱皇子)之亂爆發,李成桂寵愛的世子李芳碩、七子李芳蕃及重臣鄭道傳等人被李芳遠突襲殺死,李芳遠奪取權力,李成桂被迫讓位于次子李芳果,是為朝鮮定宗(實際是李芳遠攝政),自己則被尊為太上王,但李成桂傷心欲絕,十分怨恨李芳碩,父子關系根本無可挽回。
韓劇中第一次王子之亂的場景
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爆發,李芳遠直接登基,李成桂十分憤怒,也不想和這個逆子待在一起,他四處活動,終于在1402年找到了機會擺脫了李芳遠的控制,跑回了老家鹹興,朝鮮王朝最偏遠的地方。
李成桂這個人剛剛說了,是個狠人啊,他在軍隊中仍然有很強的勢力,剛剛跑出去了,他就下令安邊大都護使趙思義在附近州郡調兵,在鐵嶺關設兵阻攔一切人等出關,同時調集東北面安邊府、文州的兵馬。這一地區的,朝鮮太宗的命令是無效的。
這下子政局就很危險了,你想想這朝鮮太宗能放心嘛,但這畢竟是自己老爹,還是整個王朝的開創者,又不能直接讓他身敗名裂,更不可能直接派兵去讨伐,所以呢?他出了什麼主意呢?他屢次派了“問安使”過去,說是“問安”,其實就是打聽虛實。
李成桂倒是幹脆,人家是軍伍出身,一身的好功夫,朝鮮人又善射,你派人來是吧,我練練箭法,來一個射殺一個,朝鮮史書這麼記載:“芳碩變後,上(指太祖)棄位,奔于鹹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上辄彎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
朝鮮太祖李成桂
其實這些使者也不是都死了,也有運氣好的活了,使者樸淳、宋琉等人均被殺死,使者金玉謙則被捆縛手腳,以十餘人看守,後來趁守者熟睡而逃出,這可真的是命大。
意思就是,來一個使者,李成桂射死一個,結果一個回去的都沒有,最後的結果是:太宗問群臣‘誰可遣?’莫有應之者,就是說誰也不敢去了。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樣的呢?當然還是太宗李芳遠赢了,畢竟大勢已得了嘛,李成桂還是回去了,不過不太和諧,李芳遠去迎接朝拜父親的時候,李成桂居然朝李芳遠放箭,箭射中帳殿的木梁,箭簇入木三分。李芳遠聲淚俱下,而李成桂則抛下裝有玉玺的匣子,大聲呵斥之後揚長而去。此後李成桂被幽禁于開城的德壽宮中,當然,當年幫他跑的官員,全被殺了。
朝鮮太宗,李芳遠
但這個事情倒是震動朝鮮八道,還創造出了這麼一個成語:鹹興差使。也就是非常危險的任務。
作者:雲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