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是貼近我們生活的一種時尚符号。擁有文身,是現代“新新青年”追逐時髦和彰顯個性的一種特殊方式,也是令諸位家長大為頭疼的社會風尚。老祖先們怎麼發明了它?它又為什麼能延續到今天呢?
老年人通常被當作是社會中最具智慧者
一、紋身還是文身?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文身”和“紋身”兩詞均被收錄其中。文身的釋意如下:1.在人體上繪制成帶顔色的花紋或造型2.猶修身。而紋身的意思是:1.物品上作裝飾的紋理或花紋2.動物身上的紋路。
“時尚的踐行者”:身着豹紋的齊天大聖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說要去做類似往身上塗鴉這種事情的話,可以說去“文身”。但是如果要贊歎某人身上的非天然花紋和标記比較酷的話,就可以說:“這個人的紋身好酷呀!”從詞典的收錄來看,“文身”的“文”有刺、繪的動詞意味,“紋身”的“紋”則是靜态的名詞。
所以呢,本文拟采用“文身”的說法,來為大家介紹這種富有神秘色彩的傳統文化。
二、繪身、文刺、瘢痕:紋身的三大類型文身按照制作的形式和方法分,可分為繪身、文刺和瘢痕三種類型。顧名思義,繪身便是利用天然或非天然顔料和染料,将人體塗抹成一種特殊的顔色。繪身又稱之為彩繪、塗面,通常使用的原料是自然泥土、各種礦石、燒灼後的木炭等等。繪身是最早出現的文身藝術,因其是利用自然物與人直接接觸而産生的反應變化,因此在古代的生産和生活中常常被人偶然遇到,之後沿襲成了一種部落習慣。
色彩的混合:現代人體彩繪藝術
文刺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廣泛,并且也是最常見的文身手法。這種拿尖狀器在皮膚上刺圖案,然後染出不同的顔色,使皮膚的膚色和文身的形狀産生對比和映襯,以此凸顯某種獨特的美。非洲南部的布須曼人、北美洲的愛斯基摩人、印第安人,都有着文刺身體的習俗。《漢書·地理志》中稱“文身斷發,以避蛟龍之害”的古代百越人,同樣也有着文刺身體的習慣。
百越人的原始生活
瘢痕是三種文身方法中最為血腥和殘忍的,分為疤痕、切痕、結痂、割痕等等。它指人類利用石片、竹片或骨片等工具人為的割破肉皮,制造傷口,以期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據稱東南亞的古代邦國中曾經流行過用獸骨互相刮皮刻字的習俗,今天聽來實在是令人毛骨悚然。也有的民族還會在傷口處塗抹草木灰之類的混合物,以期令傷口結出造型獨特的痂。瓷兒實在覺得第三種文身方法簡直形同于自殘,怪不得在今日已經不多見了。
三、文身起源的曆史文身産生的年代很少有人讨論,仿佛一提起文身就認為它是古代勞動人民由于畏懼自然,不認識自然,從而将自己與自然物歸結在一起,利用文身的方法使自己看起來更像是某種植物或動物而不像人類本身。這确實是一種對文身誕生原因的合理推測。不過,事實僅僅是這樣嗎?
人們曾普遍認為,文身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因為埃及金字塔出土的木乃伊身上有着十分明顯的紋身标記。在史蒂夫·吉爾伯特撰寫的《紋身的曆史》中記述了埃及出土的女性木乃伊阿木納特的故事。她是一具古老的女祭司的遺體,大腿内側和雙臂上都有着藍色的紋路,肚臍眼下面還有橢圓形的圖案。人們曾以為那是世界上最早的文身起源。
古代木乃伊身上的文身
到後來,知道考古學家在南歐山脊冰層中發現了生活在前5000多年的“奧茨冰人”,這才把文身最早出現的日期提前了2500多年。奧茨冰人同樣在身上紋飾有藍色的平行線,腿部和腳踝上有着顔色難辨的條紋。這表明早在人類文明的早期,歐洲部落便已經有了文身和修飾自己的習俗。
根據奧茨冰人遺體重建的人體模型
令人驚訝的是,根據在我國甘肅東鄉出土的彩陶人頭狀容器蓋推測,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本土居民便已經産生了裝飾頭部的需要。采用色彩裝扮自己的頭部,會造成一種特殊的美感和印象,有利于表現出裝扮者的身份,可以和臨近部落的民族相區别。東鄉的彩陶器蓋上有略微凸出的雙角,蓋後有蛇紋做裝飾,蓋面上彩繪了貓科動物的花紋,很可能是部落信仰的标記。
四、文身與其效用探究為什麼會出現文身這種習俗?是大多數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答案。說到文身的實用價值,相信諸位的意見也是衆說紛纭、難以調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曆史區域和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類最初的文明。不同地方的文身既然有着不同的形式,不同人看待文身就會持以不同的觀點。概括而來,目前普遍流行以下幾種解釋:
1、圖騰信仰說
有研究證實人類最早的藝術行為是對自然界的膜拜和模仿,圖騰信仰便是這種情感的外在體現,文身屬于圖騰崇拜的一個部分;
2、氏族标志說
文身選用地理範圍内可見的草木禽獸做飾,以象征部落内部的團結一緻;
3、成人禮儀說
文化人類學家觀察到,許多民族和部落在青少年成年時期便會為其舉辦成人禮,其中的一種形式便是向孩子身體上文刺圖案;
4、性吸引與婚配禮說
文身的動機是“突出行為主體的獨特性”,由此其一開始就具有性吸引的本質特征。我國的傣族、布依族、黎族等部落将向婚配雙方身上塗抹顔色視為“授權”之意。
5、奴隸、罪犯身份說
在《聖經》利未記中就提到了“不可為死人用刀刮身,也不可在身上刺花紋”的話,而且以色列人一直都把“在耳朵上穿孔帶耳環”,“在身上過多裝飾首飾”、“以具體的動物或植物形象裝扮自己”視為奴隸的象征。
6、等級示意說
該學說在印度體現尤甚。印度不同種性之間的一大區别就是“穿衣權”和“授職權”的不同。擁有顔料裝飾身體的特權一般屬于貴族,象征高貴的顔色隻有婆羅門等級才配擁有。印度雅利安人的名字,按照字面意思翻譯其實就是“有顔色的人(高尚的人)”,印度“瓦爾納制度”中的“瓦爾納”一詞,其意義也是“顔色”。
婆羅門祭祀在火焰中進行典禮
文史君說:其實無論是文身也好,或是其他“略顯獨特”的習俗傳統也罷,我們都不應戴着有色眼鏡去看待它們。在曆史的長河中留存下來的東西,每一件都有着它自身獨特的道理。文身也是一樣,它能彰顯出擁有者的個性,表達個人的某種願望。它也像我們穿衣吃飯一樣,是一種理應被正視的個人傾向。不過,過分的文身真的會給其他人帶來視覺上的刺激和厭惡感。筆者就常常在社交網站上看到有很多獨立開放的朋友,舉着被墨液浸染得五顔六色的胳膊美稱其為“花臂”。如此誇張和不惜代價的炫耀個性,瓷兒是不大能接受的。各位看官,不知您的意見是怎樣的呢?
參考文獻:王沫:《文身及其曆史溯源探析》,《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王曉東:《中國文身習俗研究概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3月刊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