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孩子重新商量了作息時間。今早6:30就按時起床了,吃完早餐,還不到7點,離上午學校的網課還有一個小時。于是,我們就用這一個小時,重新梳理了一遍韓愈的“馬說”。
之所以要重新梳理一遍,是因為昨天檢查孩子暑假作業的時候,發現她的課内文言文掌握得不太紮實。和她溝通,可能學校老師按大綱要求,也不必講得足夠詳細,很多地方含糊着就過去了。孩子不敢仔細問老師,大概怕老師說鑽牛角尖。
“馬說”一文,我和孩子探讨的地方有以下幾個:
1、“才美不外見”和“食之不能盡其材”。其中的“才”和“材”意思教材上都是“才能”,真的對嗎?如果對,那為什麼前面句子寫“才”,而後面句子寫“材”呢?學校老師是把“材”等同于“才”的。
2、“策之不以其道”的“其”字,是指“千裡馬的”嗎?孩子知道一些,但不能表述清楚。
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承前省略主語,向來有争議。學校教的是“(千裡馬)鳴之”,“之”補充音節,無義。這種說法不能說不對,但有沒有更合适的解釋呢?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有的版本則标點為“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文言文本來沒有标點,現在有,是現代人加的。兩種标點方式,緻使有兩種意思,哪一種更加符合文義呢?兩種标點方法中的虛詞用法有區别嗎?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句中的“而”作連詞,怎麼解呢?“也”作語氣詞,表示什麼語氣、該怎麼解呢?
6、一食或盡粟一石。學校老師講“石”讀“擔”音,但同時注釋“石”為“容量單位”。讀“擔”真的對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