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畢業季。
杭州下沙大學城裡都是大學生們告别的身影。
即将離開親愛的老師同學,留下的除了深深的記憶,還有很多帶不走的舊書。
前幾天,有讀者給小時新聞推薦了一家小店:“學源街那一段有一家二手書店門口堆着很多書。老闆娘說,這可能是她一年當中收書最多的時候。”
這家“下沙二手書店”開在學源街上,背靠着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生活區,對面就是浙江傳媒學院,來來往往的學生很多。
招牌已經顯得老舊,上面留着的電話号碼還掉了一個數字。
老闆娘很佛系:“沒事的,不是還有一點印子麼,看得清楚是個5。”
走進店裡,60平方米左右,堆着滿滿當當的書,老闆娘窩在一個角落裡正在看手機:“畢業生們要離開學校了,學過的知識已經都裝在腦袋裡了,書就不帶回家了。”
老闆娘於大姐,來自湖北黃岡,那是全國聞名重視教育的地方,“但我自己沒怎麼上學,很早就跟着哥哥出來打工了。”
於大姐來杭州,開始做過短工,後來賣書,直至來了大學城,買書的大學生特别多,有人建議她幹脆開家二手書店。她覺得這個主意不錯,那是在2008年,當時大姐手裡已經有了點積蓄,就物色了一個店鋪。
一開始找的那個店鋪離現在這個店200米左右,是在二樓,租金相對便宜點,但不容易被人注意到,書搬上搬下也累,後來她換了現在這個沿街的商鋪。
認真算上一算,這家二手書店已經開了12年,每次學生們盤點大學城書店,這家肯定不會被落下。
於大姐今年53歲,笑着說自己早就當上了奶奶。
現在守着這家書店,一來是打發時間,二來就賺點小錢。
這裡面的書,種類實在太多了,完全介紹不過來。
於大姐說大概有上萬本,因為她沒有用電腦存檔,全靠腦子來記。
如果想要找什麼書,最好就是直接把書名報給於大姐,她會從茫茫書海中準确定位到其中一個書架,然後從這個書架上抽出其中一本書。
“是不是這本?”
“對對對,就是這個書。”
客人往往會驚喜地這樣說,一筆交易就此完成。
也有些時候,客人把要找的書名發到於大姐手機,她可能在這一堆書中找個把小時,最終滿頭大汗也沒找到。
門口有台電扇,正呼拉拉地吹着,於大姐說店裡沒有裝空調,怕書受潮。
哪怕是大夏天,她也就靠這一台電扇過,“心靜自然涼嘛”。
賣書買書的人來多了,於大姐也會一邊找書,一邊跟他們聊天。
前幾天,有位大學老教授,住得離這兒遠,特意打車過來賣一堆書。
“我算了算,這些賣書的錢和打車費差不多了,其實對他來說不怎麼劃算。教授說,書當廢紙賣實在太可惜了,這些書萬一有大學生正好需要,那就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賣舊書的人應該都是這麼希望的吧:自己的書,能正好被需要的人買走。
這是一張夾在舊書裡的書簽,於大姐說有時候她也會在舊書裡發現一些這樣的小物件,她就會發在朋友圈裡,問問有沒有同學知道是誰的,可以來取走對自己有紀念意義的東西。
這樣一家二手書店,什麼時候來買書的人多?
“以前可能是考研、考公之前。現在很多同學考試都是報班的,報班會送教材,來買這些書的人也少了。”於大姐指指門口堆在顯眼處的一系列考研考公教材,有很多還沒有拆封過。“有些同學原來是買了書準備考研或考公,結果找到了工作,那麼就不需要這些書了。”
這一天,小時新聞記者從上午9點一直待到12點,一共來了四個買書的大學生,其中兩個沒找到自己需要的書。
於大姐說,在這裡能不能買到想要的書,“全靠緣分”。
但是她依然喜歡守着這家二手書店。這是她覺得離文化最近的地方,心裡既羨慕又安心,看着來找書的人,也覺得他們都很優秀:“這個世界上,要是喜歡學習、喜歡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就會越來越好吧。”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朱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