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這句話是由明朝著名的畫家董其昌,在自己畫山水畫的時候寫下的随筆。
原句說:“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萬卷書,更奇,又大年以宗室不得遠遊,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裡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在這句詩中,作者董其昌隻是懷疑大年因為宗室之親,不能經常遠遊,是怎麼做出如此絕美的畫作?若不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這種高深的手法就能得到嗎?
接下來,董其昌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舉出了很多的例子,董其昌在其畫訣結論中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内營,立成鄄鄂。”大意是:隻有讀了萬卷書,行了萬裡路,他的心胸中自然就會脫去凡塵污濁的東西,自然就會形成丘壑,形成高山流水,就會完成一幅絕世佳作。
若我們仔細了解董其昌,就會知道,其實董其昌是山水畫的畫家,他倡導畫家以氣為生,強調士氣,強調韻味,董其昌意在通過這句話強調畫家們應該多讀書,多實踐,而不是空談理論,不去實踐。
讀書延長視野
我們每個人的世界真的很少,比如我們看不到像《金鎖記》中曹七巧那樣的母親,她深受封建家庭的毒害,并把這份封建毒害傳檄給下一代,毒害自己的兒媳婦,殘害自己的兒子一輩子再也去不來老婆,讓自己的女兒嫁不出去;我們也看不到老舍《駱駝祥子》中的祥子,他經過買車賣車的三起三落之後,對生活喪失信心,再也無法面對陽光;我們看不到梭羅《瓦爾登湖》中的那個願意回歸自然,追求本真生活的人;我們也看不到《論語》中“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友情觀,“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内自省也”的知識觀......
讀書有的時候并不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它就像置于我們頭頂的空氣,隻有覺得空空的才覺得自在舒服,若是我們的頭頂上面有一扇天花闆,實實在在的天花闆反而卻不舒服,而成為了束縛。
實踐讓化為真知
我們中國有句俗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我們國家在改革開放之初,提倡先試行一小部分地方,再拓展至全國,這種實踐的觀點一直影響着我們。就像我們學習一樣,隻有先開始試行一種學習方法,才會發現,這種方法是否好用。
古希臘的哲學家亞裡士多德斷言:“物體自由下落的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一千多年來,這個真理從未有人敢質疑,可是20多歲的伽利略卻大膽懷疑,并用實踐證明了這個理論。1589年的一天,他在意大利比薩城的斜塔下,拿着兩個大小一樣,重量不等,一個空心,一個實心的鐵球,抛下兩個鐵球,發現它們幾乎是同時落到地面上,于是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用實踐推翻了亞裡士多德的理論。
讀書與實踐相輔相成
在我的身旁,有很多辍學的孩子,他們大多相信讀書無用論,而相信隻需要實踐就可以,殊不知理論是支撐實踐的重要部分。假如我們沒有讀過一些名言警句,就不會知道傷心的事兒,總會過去的,快樂的彩虹總會降臨等諸如此類的名言哲理,那麼我們奮鬥的旅途中就充滿了很多的黑暗。
都說文化是不斷進步的,但進步卻是伴随着讀書和實踐。從人類的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來看,我們經曆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近代社會,現代社會等,在不同社會時代的特征文化大多通過不同種類的承載物——文字來傳承的,而這些文字裝載在書本裡,然後一點一滴的流傳于世,所謂“以史為證,可知興衰,”隻有通過這些曆史中的脈絡,我們的現代才會從史書中總結出經驗規律,從而指導現代更好的發展。
所以,任何一句古語中均透露出古人的智慧,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是從古至今亘古不變的真理了,也适合我們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生活方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