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14年,金宣宗完顔珣不顧左相徒單镒的反對,将首都由中都遷往汴京,被後人認為是一大敗筆,直接導緻金國滅亡。
我認為:這本身就是站在蒙古汗國的角度看問題,才會得出這種結論。如果我們站在金國的角度看問題,自然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先上一段史料:
這年(1213年)秋天,蒙古軍兵分三路。命令皇子術赤、察合台、窩闊台為右軍,順着太行山向南進發。這一年,河北各郡縣全都被攻占,隻有中都、通州、順州、真定、清州、沃州、大名、東平、德州、邳州和海州十一個城市未能攻下。
這段史料表明:經過數年的征戰之後,蒙古汗國已經占領了河北和山東的大部分地區。如果金國不遷都,當蒙古大軍兵鋒直指中都時,金國該怎樣應對呢?
方法大概隻有三個:
一、以中都相關地區為中心,調集重兵把守,阻止并擊敗蒙古軍隊。
這種說法很提氣,但恰恰與現實相反。要是金國有這種本事,他們也不至于丢掉河北和山東的大部分地區了。
二、以中都相關地區為中心,構建一道堅固防線,在蒙古軍隊圍城時,命地方軍隊前來增援。
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可基于現實角度考慮,這些援軍很有可能淪為蒙古軍隊圍點打援的戰利品。
三、遷都,暫避蒙古鋒芒,等他們将重心轉移到其他地區之後,再伺機奪回故土。
這當然也不能算多麼高明的策略,但與前兩個選擇相比,這個策略還算靠譜。而且将都城南遷,自然可以想辦法攻略南宋,被蒙古搶了土地,再從南宋身上補回來,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或許有人會産生疑問:既然蒙古軍隊以騎兵為主,他們是怎麼攻城略地的呢?對此,我們隻要看看哲别攻打金國東京(今遼陽)的情形就能明白。
哲别在進攻東京時,看到金國防守嚴密,于是率軍撤退五百裡。等金國以為蒙古大軍已經撤退之後,哲别突然急行軍,打了金國一個措手不及,直接殺入東京。
這段史料寫得有點莫名其妙:蒙古騎兵先是撤退五百裡,又急行軍五百裡,且不說他們的體能問題。就說騎兵移動時的動靜,那可不是想隐藏就隐藏的,又怎麼可能打金國一個措手不及呢?
再說了,蒙古騎兵的機動性極高,必然不會攜帶攻城器械,隻要金國城門緊閉,蒙古騎兵又怎麼可能進城呢?
在我看來,真實的情形應該是這樣的:
得知哲别即将進攻東京時,金國自然會把東京當成防守重點,衆多軍隊也會駐紮在東京城内或是附近。
在這種背景下,如果哲别強行攻城,損失将是驚人的,也很難有結果。即使有叛徒相助,在雙方對比懸殊的前提下,叛徒也沒法發揮太大作用。
但當蒙古軍隊突然撤退五百裡之後,金國認為哲别不會再攻打東京時,一切就不同了。
哲别不攻打東京,自然會重新選擇目标。隻要這一點能确定,東京附近的軍隊自然要緊急動員,前往增援可能被哲别攻打的城池。
得知周邊軍隊被調走之後,哲别立刻殺個回馬槍。由于蒙古騎兵的高機動性,那些被調走的金國軍隊自然沒法迅速回援。
由于東京防禦空虛,當地的叛徒們自然有機會裡應外合。外有強敵,内有隐憂,東京的失守豈不是理所當然?
如果鐵木真把這種戰術複制到中都,結果會怎樣?就算中都不上當,各地軍隊依然駐守在中都附近,鐵木真完全可以假戲真做,繼續攻略中都周邊的城池。
到了那個時候,孤零零的中都還能守多久呢?
後來,鐵木真果然複制了這一戰術,金國果然隻敢守住中都。面對此情此景,鐵木真派人通知完顔珣:我打算撤軍了,麻煩你出筆軍費犒勞一下我們。完顔珣果斷認慫,直接送了一個公主給鐵木真,還附帶一大筆嫁妝。
從表面上看,完顔珣太軟弱了,可實際上,無論誰處于這種局面,都會想着破财免災的。至于送公主又怎麼了,和親不就是這麼回事嗎?
如果當時的蒙古汗國并不打算滅掉金國,那麼金國完全可以像曆史上的中原王朝一樣,派個使臣到草原上拜見鐵木真:以後您要啥就說,沒必要動刀兵。
可蒙古汗國出兵的目的就是滅掉金國,這一點雙方都心知肚明,所以和親之舉顯然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鐵木真更不是給點好處就收手的部落酋長。
有鑒于此,在鐵木真撤軍之後沒多久,完顔珣就開始張羅着遷都了:惹不起難道還躲不起嗎?
如果完顔珣願意豁出去和鐵木真玩命,把西北和中原的軍事力量大舉調往河北戰場,那麼金國或許可以與鐵木真打個旗鼓相當。
可問題是:如果完顔珣真這樣做了,西夏和南宋趁勢發難又該怎麼辦呢?
在蒙古和金國交戰之際,西夏和南宋都比較安靜。可這是因為金國的西北和南宋還有大量軍隊保持威懾力。如果這些軍隊被調走,誰敢保證西夏和南宋不會趁火打劫呢?
更重要的是:遷都絕不是一兩個人說了算的。史書隻說左相徒單镒,誰支持呢?不太清楚。
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遷都之所以能付諸于現實,絕不是完顔珣的乾綱獨斷,而是内部大多數人贊同遷都。
完顔珣的手中沒有三屍腦神丹,更沒有豹胎易筋丸,怎麼可能在所有人都反對的前提下強行遷都呢?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河北地區已經成為了金國的包袱,因為這裡将直面鐵木真的兵鋒。現在完顔珣為了緩一口氣而選擇割肉離場,怎麼就錯了呢?
我在寫明末崇祯拒絕遷都的時候就說過,因為崇祯最終失敗了,大明滅亡了,所以後世讀者總認為崇祯太傻了,如果遷都就有可能避免大明的滅亡。
可問題是,金國遷都了,卻依然沒能避免被滅亡的命運,後世讀者卻又有不同的觀點,認為完顔珣太傻了,如果不遷都就有可能避免金國的滅亡。
有一點我敢肯定:上述兩種說法都是典型的以結果推過程,因為崇祯和完顔珣最終都失敗了,所以他們的選擇都是錯的。
事實上,遷都是否正确,其中包含了太多利益糾葛,我們很難簡單地說他是對還是錯。如果一個國家或朝代滅亡,絕不僅僅是因為某個孤立原因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