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為了抗衡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蘇聯與七個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南斯拉夫除外)簽訂了《華沙條約》,建立起了華約組織。然而到了1968年,華約組織中實力最小的阿爾巴尼亞卻第一個“退群”,他們将蘇聯的艦艇驅逐出發羅拉海軍基地,并且公開退出了華約組織,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退出華約
1968年,在杜布切克的領導下,捷克斯洛伐克開始進行改革,并且公布了《行動綱領》。蘇聯得到消息後,表示強烈反對,他們擔心捷克斯洛伐克脫離蘇聯的控制,于是決定用武力進行幹涉。8月20日,蘇聯、波蘭、匈牙利、保加利亞、民主德國聯合出兵,動用了幾十萬軍隊,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鎮壓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
這件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中國、羅馬尼亞都對此表示強烈譴責,其中也包括阿爾巴尼亞。當時的阿爾巴尼亞領導人是霍查,為了抗議華約五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行動,在這年的9月13日,霍查宣布退出華沙條約組織。其實,“布拉格之春”隻是阿爾巴尼亞“退群”的借口,早在1961年它就已經不再參加華約的行動了。
二、蘇阿交惡
阿爾巴尼亞是在1946年成立共和國的,當時他們采取了完全倒向蘇聯的外交政策。當時蘇聯與阿爾巴尼亞的關系很好,霍查甚至在勞動黨大會上,稱蘇共為“母親黨”,稱斯大林為“尊敬的父親”,表示“将至死忠于蘇聯”。50年代是阿蘇關系的頂峰時期,阿爾巴尼亞在各方面都緊随蘇聯的步伐。然而到了60年代,兩國的關系卻破裂了!
1960年6月,在布加勒斯特會議上,中蘇之間爆發了激烈的争論。東歐的國家都支持蘇聯,隻有阿爾巴尼亞采取了不介入的态度。赫魯曉夫對此非常生氣,在莫斯科會議公開指責阿爾巴尼亞,并且要求阿爾巴尼亞做出選擇,“要麼跟着2億(指蘇聯)走,要麼跟6億5千萬(指中國)走”。自此,雙方的關系急轉直下。
三、完全破裂
1961年,蘇聯斷絕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撤走所有專家。同年3月,華約組織會議上,蘇聯提出阿爾巴尼亞将發羅拉港置于華約武裝力量的直接管理之下。阿爾巴尼亞表示反對,可是會議上卻沒有一個國家支持它。之後,蘇聯給了阿爾巴尼亞兩個選擇,要麼在中蘇分歧上支持蘇聯,要麼向華約上交發羅拉港控制權,隻要答應其中的一條,蘇聯就恢複援助。
對此,霍查表示反對,至此蘇、阿的關系徹底破裂。6月8日,蘇聯在阿爾巴尼亞發羅拉港的8艘潛艇發生“叛逃”,他們在阿爾巴尼亞的炮火中逃離。原來這是蘇聯贈送給阿爾巴尼亞12艘潛艇,由于雙方關系破裂,蘇聯決定将這些潛艇帶回,于是就發生了這次的潛艇事件。1961年12月,阿爾巴尼亞與蘇聯斷交,雙方走向決裂。阿、蘇關系的破裂,才是阿爾巴尼亞退出華約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1.《國際關系史》;2.《理論、運動和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