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很多地區會有關于文化常識的考察,在中國古代,一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考題中,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關于科舉制度的稱謂及相關文學詩句。
一、稱謂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員。唐代科目中以進士科最被重視,明、清兩代,始以進士為考中者的名稱,凡是舉人(鄉試考中者)經過會試考中者為貢士,由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
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考試都須投狀,因此稱進士科及第的第一名為狀元,也叫狀頭。宋代以殿試首名稱狀元。明、清會試以後,貢士須作殿試,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為狀元。
榜眼: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雙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貢士: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後,經鄉貢考試合格的叫貢士。清代,會試考中的為貢士。
會元:科舉制度中鄉試考中為舉人,舉人會試中式第一名為會元。
舉人:原指被推薦之人,為曆代對各地鄉貢入京應試者的通稱。明、清兩代,為鄉試考中者的專稱,作為一種出身資格,中了舉人叫“發解”、“發達”,簡稱“發”,習慣上俗稱為“老爺”。
解元:唐代,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相沿稱鄉試第一名為解元。宋以前稱解頭。
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為士大夫的主要途徑。明清俗稱舉人為孝廉。
舉主與門生:漢代士人通過察舉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舉的列侯。刺吏、郡稱為舉主,被舉、被辟的賢士便成為舉主、府主的門生故吏,後科舉考試及第者對主考官亦自稱門生。宋太祖之後,進士由禦前殿試取錄,進士從此成為“天子門生”;同時亦明文規定以後舉人不得自稱考官門生。
貢生:明、清時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肄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秀才:别稱“茂才”。本是優秀人才的通稱。漢代以後,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時,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設秀才科,後來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泛稱。明太祖曾采取薦舉的方法,舉秀才數十人,反以知府為官。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的學員。習慣上也稱為“相公”。
二、科舉相關詩句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柳永《鶴沖天·黃金榜上》
春風得内意馬蹄疾,容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後》
禦筆封題墨未乾,君恩重許拜金銮。——董德《登第報家人》
得意減别恨,半酣輕遠程。翩翩馬蹄疾,春日歸鄉情。——白居易《及第詩》
金榜高懸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唐袁皓《及第後作》
家園好在尚留秦,作明時失路人。——常建的《落第長安》
年年下第東歸去,羞見長安舊主人。——豆盧複《落第歸鄉留别長安主人》
花繁柳暗九門深,對飲悲歌淚滿襟。——錢起《長安落第》
歡迎關注【江西大象公考】,每天分享相關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