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十一長假,我們的朋友圈不是閃現芭提雅海灘度假,就是驚現日本街頭血拼搶購。
旅行,是城市内卷的解藥;而現在,有多少人的生活無藥可解。
收藏這份《武漢外國人餐廳圖鑒》,從taste 到vibe,承包你的十一假期,一次性體驗各種異國風情!
Karmen 03年從黎巴嫩到武漢,就讀于華師,學習中文和經濟,因此中文相當字正腔圓。
Tim 擁有墨西哥和德國混血,09年來中國,在學校擔任老師。兩人有一對可愛的女兒,才上幼兒園,中文已經相當local了。
Tim擅長墨西哥料理,Karmen擅長黎巴嫩料理。
每一次Home Party結束,都有好友将他們倆做的食物打包帶走,因此兩人決定将自己的廚房搬到La Casita,讓更多人享受到地地道道的墨西哥和黎巴嫩美食...
還有Tim私藏的各種Tequila(龍舌蘭酒)。
對于把科羅娜當水喝的墨西哥人來說,血液大概都氤氲着龍舌蘭味的香氣。
但對于很少品嘗的本地人來說,無論是純飲還是配檸檬,都是新奇又刺激的體驗。
La Casita在拉丁語裡,譯為“小小的家”。
相較于我們印象中的“中東小巴黎”,以精緻聞名的黎巴嫩料理,氣勢磅礴、奢華儀式感無處不在的阿拉伯風格。而La Casita的設計更偏向于更溫馨、接地氣的墨西哥小餐廳。
牆上的中東壁畫,和店内色彩的跳躍,彰顯着女主人的身份。
“我很挑剔的,但在武漢我吃過很多餐廳,隻有這裡,氛圍和口味都讓我特别滿意。”
采訪間,一位塞爾維亞友人輕車熟路進來找自己的老朋友。據說,他常常從江夏打飛的到黃浦路,隻為享受chill時光,并吃上最地道的牛肉Taco。
無論是墨西哥菜還是黎巴嫩菜,都崇尚天然與健康,加上Tim和Karmen親手秘制的獨家蘸料,也難怪外國友人都不遠萬裡跑來品嘗。
除了來自墨西哥的Taco和Tequila,還有黎巴嫩美食皮塔餅,燒烤,Hummus(鷹嘴豆泥),Falafel(黎巴嫩炸鷹嘴豆丸子),Fatoush(法塔希)...
來漢20年的Karmen 将家鄉美食統統搬到了武漢,并且堅持保留黎巴嫩原有風味,不僅是對家鄉的熱愛,也讓我們在疫情時代,足不出漢便能開啟異域尋味之旅。
拉美和阿拉伯地區,在美食界有着不可逾越的影響力和地位,正如他們在影視、文學界算是萬仞高峰般的存在。
他們的作家擅長用魔幻而荒誕的手法,探索人類和生活最真實的一面;《尋夢環遊記》裡也用别樣的方式,探讨了我們忌諱莫深的話題。
當我們走進這家開在武漢百年曆史老社區的外國人餐廳,從天亮玩到了天黑還覺得時光太過短暫,便是 La Casita 的魔力所在。
之前聽說漢街萬達,驚現外國人開的街頭餐車。然而,去的時候早已不見蹤影。
這次終于給我抓到了!這回他将這輛街頭巴士“開”進K11啦。
印象中,歐洲人與中國人有着巨大差異。但這輛漢堡餐車的主人Lopez,完全沒有想象中西班牙人的熱情奔放,相反多了一點腼腆害羞。
很早便帶着自己的一身廚藝,漂洋過海而來的他,也很意外沒有很多的Culture crush(文化差異),有很多本地朋友和合作夥伴。
19年與好友龍先生一同來到武漢,早前開了一家西班牙餐廳,年末便遇上了疫情的沖擊。
而現在漢堡餐車的出現并非偶然。
雖然漢漂時間不算很長,Lopez早已觀察到武漢人日益加快的tempo和深入骨髓的碳水情結。
“開店不久遇到疫情,解封後我們便将室内餐飲改為室外。”于是,将他最為擅長的漢堡做成了移動餐車頭牌,沒想到一夜間名氣大爆。
相較于其他外國人的及時止損,Lopez 能在中西文化與疫情的夾縫中生存下來的原因,我們似乎已經知道。
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擯棄骨子裡“Carpe Diem”、享樂慵懶的西班牙人, 将西方人的獨立、靈活與東方人的包容、堅持完美融合的樣子。
出色的業務能力和早前西班牙餐廳的經曆,讓他擁有最新鮮的食物供應渠道。
結束一天的工作,坐在美式餐車前,享用被各種風味的爆醬漢堡,再配上一瓶啤酒或者可樂,很有美國街頭那味兒了。
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Lopez給我們整了一盤春卷,也是我第一次品嘗到西班牙人的手作春卷,武漢美食都給他拿捏了。
當然了,漢堡餐車隻是Lopez紮根武漢的第一步。
Lopez 身上最“闆鴨”的,便是“會吃”,而武漢人恰巧愛吃,所謂天下吃貨是一家。
未來,相信他還會将熱情浪漫、多元充滿地中海風味的地道西班牙美食帶給我們。
現在的青島路,就像一條舉目四望都是電影畫面的街道,如果隻顧着低頭走路,會錯過一道又一道的“意味深長”。
這間藏在青島路平和到包廠外的英式酒吧,也是這次的靈感源泉。
掀開門簾的瞬間,省去了8800公裡的飛行距離,瞬間來到19世紀30年代的倫敦街頭。
門外,是城市巷落間疲乏遊離的靈魂,而門内,則有live house、Quiz Night、各種金湯力,和重新定義的夜生活。
Calum 是英國威爾士人,09年因工作原因到訪武漢。
與威爾士充滿野性的高緯度自然環境截然不同,武漢充滿市井人文氣息的氛圍深深打動了他,甚至還找了個武漢媳婦。
美中不足的是,少了英國遍布各地、英國人賴以生存的酒館。
“我身後的蒸汽機器械,便是曼徹斯特産的。”
尋遍武漢各大商圈都不盡人意,唯有青島路上的隐蔽空間吸引着他。就連裡面留下的裝飾物品,也保留着英租界時期的工業風格。于是The Factory 就這麼來了。
英國作家塞缪爾曾說:“人類沒有哪一項發明,能像酒館一樣帶來如此多的歡樂。”
很多人初到倫敦,都會被滿大街的酒吧(酒鬼)驚掉下巴。每天6點左右,皮卡迪利廣場附近的酒吧門口便開始排隊,進不去的站在外面也要喝個夠。
不少英國人在武漢已經“收斂”了不少,直到The Factory 的出現,再次激活了他們對酒館的“信念感”。
這家在武漢街頭顯得有點“蹊跷”的英式地下酒吧,也赢得了附近外國人的心。
每當夜幕垂落,你會發現不少西裝革履、頗有紳士風範的老外朝着同一方向走來,匆匆解開領帶,go for a quick drink。
每月一次的Quiz Night 是 Calum和大家約定的獨家活動,日常會邀請外國樂隊來一場音樂派對。
在這裡,一不小心擦肩而過的,不是散落在武漢、精通5、6國語言的各行精英,就是領事館工作人員。不知道來這裡Networking,是不是比領英還管用?
或許因為第一部看完的世界名著是《傲慢與偏見》,或許因為沒人能拒絕英國演員抖森的紳士與美貌, 亦或是哈利波特和貝克街23号,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英倫情結。
盡管當下,無法親自去尋找這些英國的文化符号,不如在The Factory小酌一杯,先做一會兒關于英國的夢。
在武漢生活長達11年之久的Fred一家,可以算是黎黃陂路上的老街坊。
曾經是法國時裝品牌駐中國區CEO,在結束工作後卻發現自己對武漢戀戀不舍。
11年間,與太太Vicky一起經營咖啡館和設計工作室,不斷發展着自己的品牌。大家熟悉的Fufu 福蝠咖啡便是其中一個。
疫情爆發後,Fred前後有四次撤僑機會返法國,但他們還是堅守在武漢沒有離開,因為他早已将武漢視為自己的第二個故鄉。
Fred 毫不吝啬地将精緻的巴黎甜品藝術帶到武漢,讓它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法國巴黎甜品店。
雖然服裝設計才是Fred的本職工作,但他對于藝術創作的追求不僅于此。
Fred 大刀闊斧地改造了黎黃陂路上的三口之家。大大小小的家具、擺件和配飾都出自他的巧思和雙手。
包括對咖啡店的設計,Fred總會積極參與進來,讓每個領域都留下自己的名字,也讓自己的在漢生活忙碌而充實。
Fred 身上那種法國人對于細節、精緻的追求,這次再次延續到了他的新店FuFu Lounge福蝠酒廊。
和Fred對咖啡館宛若在塞納河畔的甜美閑适風格不同,FuFu Lounge福蝠酒廊 展現了Fred 審美的B面,打造了一個烏托邦般的私密空間。
狹長的樓梯,确認了我們正通往一個密閉空間,但菱格鏡面的設計拉長了空間縱深,卻不會讓我們感到壓抑。
相反随着金屬裝飾不斷變幻的光影,反倒添加了一些夢幻與惬意,出片效果與光影藝術展不相上下。
Fred 與太太Vicky正是邂逅于浪漫的酒會,因此酒廊對他們有特别的意義。
“留住初見時對你的愛”,這是 FuFu Lounge 福蝠酒廊誕生的故事。
酒廊裡酒精與荷爾蒙碰撞、音樂調動全身細胞,是讓羞于啟齒的武漢人也能在微醺中勇敢說愛的水平。
Fred 用Fufu福蝠酒廊留住熱情和激烈的愛意,用咖啡館延長幸福和悠長的陪伴,你可以永遠相信法國人的浪漫。
拍攝期間,Fred一直會對自己和店鋪出鏡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考慮和講究。
正是他出了名的“細節控”,還未正式對外宣傳,便有許多外國友人和Fred一家的老朋友蜂擁而至,在Fufu Lounge福蝠酒廊外安心享受自己的夜晚。
每次在武漢街頭看到一位老外,還是會忍不住多看一眼,并非因為他們是金發碧眼的“神奇動物”,其實大多武漢人早已對這些随處可見的“異鄉客”習以為常。
而是因為他們的到來,不知不覺中為我們創造了許多舌尖體驗和美好回憶,也讓很多人學會熱愛生活。
你還知道哪些老外賊多的餐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