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看過唐伯虎電影或者電視劇的人,一定對祝枝山這個“蠢萌”的配角不陌生吧?各種影視都将這個人塑造成無能、被唐伯虎各種戲谑的形象。
但,事實卻是,他是明代吳派書壇的領袖人物,才學比之唐寅,有過之而無不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真正的祝枝山~
· · ·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因右手多生一指,自号枝指生、又号枝山、枝山道人等。長洲(今蘇州)人。
明·祝允明像
祝允明出生于七代為官的官宦書香世家。祖父祝颢是明正統巳未年進士,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相當于現在省委三把手,至少是廳長級别)。精于史學,寫文作詩都很有水平,書法愛作行草。
沙沱晚行
祝颢
野曠天清落日黃,西風衰草白茫茫。
停骖四望行人絕,一片寒雲逐雁行。
祝允明的父親生前沒有太大成就,不過卻娶了大學士武功伯徐有祯的女兒,生下了祝允明。
外祖父徐有祯也是蘇州人,明宣德八年進士,官居兵部尚書(相當于現在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才華絕世,學問自天文、地理無所不通,能詩善畫,行草書筆法瘦勁豪放,深得懷素、米芾筆意。在祝允明幼年學書時,他也是親自指點。
明·祝允明楷書 《 燕喜亭等四記》卷(局部)
自幼就聰穎過人的祝允明,小時候便跟随外祖父四處遊曆,經常有機會在外祖父旁受到外祖父及與其交往的缙紳、文士們的熏陶。
原本就天賦異禀,再加上後天受到内、外祖父這兩位當代魁儒的教誨,祝允明的才華很快就顯露出來。他五歲能作徑尺大字,讀書一目數行,九歲已能作詩,有奇語。良好的早期教育,對于他的書法能不斷走向高峰至關重要。
明·祝允明 小楷《前後出師表》
到了青年時期,祝允明已經貫綜群籍,天文地理、釋老方技、稗官雜家樣樣都讀,具備了雄厚的學問基礎。據文徵明記載,祝允明24歲時曾作賦、雜文六十三首。
從他青年時的書法手迹可知,他27歲時曾臨王羲之《黃庭經》;仲夏,又用鐘、王體小楷抄錄《莊子·南華經》中的《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世間》、《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七篇于一手卷。董其昌在此卷上題跋說“枝山的書法在吳地赝品很多,但這卷卻是真迹“。此卷現藏于蘇州博物館。
明·祝允明 草書《奏疏稿二劄》局部
祝允明的嶽父李應祯精于書法,他自然也深受影響。
正如文徵明在《跋祝枝山草書月賦卷》中說的:
“我們吳地前輩書法家徐有祯是第一,其次就是李應祯。李應祯的楷書是學的歐體、顔體,而徐有祯的草書則是出于颠、素兩位大家。枝山先生,早年楷書精謹,實在是因為有一個好嶽父可以學習,而草書的奔放則是出于外祖父徐有祯。他是兼得兩位前輩的技法,而又自成一家。”
明·祝允明 草書《滕王閣序并詩》局部
青年時期的祝允明還廣交賢師良友,如沈周、劉钰、唐寅、文徵明、張靈、杜瓊等等,他們經常在一起雅集,或談笑唱酬、或作書繪畫、或擊節歌詠、或共賞所藏、或評論題跋,相從談藝。
明·祝允明 草書《箜篌引》局部
弘治五年(1492),祝允明33歲中了舉人。但出乎意料的是,之後七試禮部都不中。這也促使他從追求功名、懷有經世治國的抱負轉向崇尚老莊哲學,遊戲人生,形成放蕩不羁和幽默、風趣的性格。
明·祝允明 小楷《毛珵妻韓夫人墓志銘》
40歲前後,祝允明很少作草書,大多是楷書或行楷,行書也不多見。代表作有34歲時作的楷書《詩詞冊》,今藏北京故宮博物院;42歲,撰并作小楷《蜀前将軍關公廟碑》等。
明·祝允明 小楷書《蜀前将軍關公廟碑》
50歲後的祝允明所作草書、行書多于楷書。如他50歲後所作草書《閑居秋日詩》,同一内容他寫了多次。又如《杜甫秋興八首》,他用草書寫過多遍。很明顯,他常常以草書書寫自己所喜歡的詩文,借以抒發自己的情懷。
明·祝允明草書《杜甫秋興八首》局部
當時,蘇州人祝枝山、文徵明、唐寅、徐祯卿被稱為“吳門四才子”。
祝枝山長唐寅十歲,據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中記載,祝枝山性情放蕩不羁,時常酒色遊樂。這樣的脾性當然是唐寅所喜歡的,因此兩人的關系也相當不錯。(這似乎就是影視劇中把他寫成那般放蕩的原因)
明·唐寅《垂虹别意圖卷》局部
唐寅早逝,祝允明為他寫了墓志銘,稱唐寅為“肺腑友”,并寫道“氣化英靈,大略數百年一發鐘于人,子畏得之,一旦已矣,此其痛宜如何置。”可見深知唐寅者,祝允明也。
▼
唐寅《垂虹别意圖卷》引首,祝枝山行書題字
55歲那年,祝允明被授予廣東惠州府興甯縣知縣。他赴任後,對當地百姓示以禮教,簡進秀異,親為講解,使當地的風俗為之一變。
1522年,祝允明調回南京任京兆應天府通判。但當時官場的腐敗已積重難返,這促使他下決心托病辭歸家鄉。回蘇州不久,好友文徵明待诏去了京城,唐寅早逝,不久他的老師王鏊也去世。
明·祝允明 草書 杜甫《諸将五首》局部
回鄉不久,卻連失良師益友,這給他那憤世嫉俗的心靈又投上一層凄涼的陰影。他曾在病中,緬懷平生之愛,不論少長、隐顯、遠近、存沒,隻以心腑之真,各作一詩,計十八人,其中給王寵作了兩首,留下了《懷知詩》十九首。
面對這慘淡的人生,他最後還是求助于老莊哲學,他要超脫,放達,以幽默、诙諧和遊戲來對待人生。從他晚年所作《口号》三首中,很能看出他這時期的心境和生活,詩如下:
一
枝山老子鬓蒼浪,萬事遺來剩得狂。
從此日和先友對,十年漢晉十年唐。
三
蓬頭赤腳勘書忙,頂不籠巾腿不裳。
日日飲醇聊弄婦,登床步入大槐鄉。
從詩中,可以看到祝枝山晚年挂冠歸田後比做官前一時期更為放蕩不羁了。詩的語言也不求高古典雅,而是非常直率,甚至不避鄙俗,直抒情懷。
這與他晚年的狂草書是相通的。那時他的草書隻顧抒情,不計點畫工拙。因此,保守的人對祝枝山晚年的詩文書法頗有微詞。
明·祝枝山 狂草書《晝錦堂記》局部
在生命的最後一年,他用章草書寫了頗有價值的書法論著《書述》,這是他對自魏晉以下書法曆史的概括評述。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書法作品,且風格多樣。
1526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祝枝山病逝,終年67歲。這位公認的吳門書派領袖,在貧病交迫中結束了他的晚年。後二年,葬于橫山丹霞塢其祖父祝颢墓旁。由他的好友王寵撰其生平,陸粲為他寫墓志銘~
知天文地理,胸懷經世治國大志,卻懷才不遇。幸好在藝術上成就一番美名。可惜的是,後世的我們,對于他的了解,大多卻是影視中那個猥瑣、被唐寅各種欺負的醜角“祝枝山”,真是,讓人唏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