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祭祖習俗更是延續了幾千年,至今祭祖上墳的文化依然在農村延續着,這一文化不僅表達了後人對先輩的尊敬和懷念,而且促進了民族的團結。今天老李就和大家聊一句關于上墳祭祖的俗語,叫做“上墳不過三代,祭拜不過未時”。
上墳不過三代,祭拜不過未時
首先說這“上墳不過三代”,這句話很容易理解,就是上墳隻祭拜到爺爺輩和父輩就可以了,再往上就不用管了。為什麼上墳隻祭拜三輩就夠了呢?老李認為過去人們迷信地認為這“一墳管三輩”,也就是說爺爺隻能管到孫子輩,再往下管,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輩之後就離出“五服”不遠了,間隔四輩以上的人聯系就比較少了,有的甚至都沒見過面,所以就沒有什麼感情了,即使去上墳,也沒有感情在裡面了。所以就有了這句“上墳不過三代”的說法。
上墳不過三代,祭拜不過未時
再說這後半句“祭拜不過未時”是什麼意思,首先說這“未時”,是過去十二個時辰之一,每個時辰是兩個小時,這未時對應現在的時間為13點到15點。因為這個時間太陽開始偏西了,所以未時又稱為“日側”。那祭拜先人為什麼不能超過未時呢?過去人們的文化水平有限,就迷信地認為,未時以後太陽開始偏西,陽氣下降,陰氣上升,這時候祭拜先人,由于陰氣重而容易引發一些無法解釋的問題。其實這都是迷信的說法,老李認為清明節時,天氣還沒有完全轉暖,尤其是下午,氣溫會驟然下降,再加上春天容易刮風,這時候上墳祭拜的人就愛感冒生病,而且時間晚了,天色就會暗下來,也不利于上墳祭拜。所以人們上墳祭拜一般選暖和的上午到中午這段時間。這就有了“祭拜不過未時”的說法。
說到這裡估計友友們已經理解了這兩句話的意思了,看似迷信的兩句話,裡面卻包含着先輩們樸素的生活經驗。老李認為我們要辯證地看待這些民間俗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科學、客觀的眼光來看待祭祖習俗。友友們,你們認為老李分析得對嗎?歡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見解。
上墳不過三代,祭拜不過未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