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燕鸻,是屬脊索動物門、鳥綱、鸻形目、燕鸻科、燕鸻屬的一種小型水邊鳥類,體長20~28厘米。嘴短,基部較寬,尖端較窄而向下曲。翼尖長。尾黑色,呈叉狀。夏羽上體茶褐色,腰白色。喉乳黃色,外緣黑色。頰、頸、胸黃褐色,腹白色。翼下覆羽棕紅色,飛翔時極明顯。嘴黑色,基部紅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嘴基無紅色,喉斑淡褐色,外緣黑線較淺淡,其内也無白緣。飛行和栖息姿勢很像家燕。相似種灰燕鸻體型顯著為小,上體較淡、灰色,尾為淺叉狀,無喉斑。翼下覆羽不為棕紅色而為黑色,具顯著的白色翼後緣,無論飛翔或栖立時都易區别。形态優雅,以小群至大群活動,性喧鬧。與其他涉禽混群,栖于開闊地、沼澤地及稻田。善走,頭不停點動。飛行優雅似燕,于空中捕捉昆蟲。
普通燕鸻,夏羽,頭頂灰褐沾棕。後頸、頸側、肩、背、翅内側覆羽橄榄褐色或棕灰褐色,耳羽微綴棕栗色。後頸基處微具棕色半圈狀領,腰橄榄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尾呈叉狀,黑褐色。中央尾羽較短,基部白色,外側尾羽較尖長,大都白色,僅尖端具一斜形黑色條狀斑。外側飛羽和覆羽黑褐色,内側飛羽和覆羽橄榄灰褐色。第一枚初級飛羽羽幹近白色。翅形狹長,折合時長度超過尾端。颏、喉棕白色或桂紅皮黃色。自眼先經眼下緣,再沿頭側向下,圍繞喉部棕色有一條黑色細線,形成一環形圈包圍着棕白色的喉。
普通燕鸻,在圈内緣還有一窄的白色圈。胸和兩肋棕褐色,腹淡褐色,下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栗紅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嘴基無紅色,喉斑淡褐色,外緣黑圈不明顯,且無白圈。幼鳥頭頂暗褐色,羽緣沾棕。背橄榄灰色,具黑褐色和棕白色尖端。肩具窄的皮黃白色尖端,尾上覆羽白色而具棕色羽端。颏、喉棕白色,無黑色環圈,胸具暗褐色縱紋,下胸淡棕色,腹以下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嘴角紅色,腳黑褐色。
普通燕鸻,栖息于開闊平原地區的湖泊、河流、水塘、農田、耕地和沼澤地帶,也出現于水域附近的潮濕沙地或草地上。非繁殖期常成群。飛行迅速,長時間地在河流、湖泊和沼澤等水域上空飛翔,邊飛邊叫,叫聲尖銳。降落地面後,常做短距離的奔跑。在地上多活動在河流兩岸或湖邊沙灘、礫石堆和泥地上,緩步走動覓食,間或急速奔跑覓食。休息時多站立于土堆或沙灘上,由于體色和周圍環境很相似,一般不易看到。
普通燕鸻,在中國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甯、内蒙古東部、河北、山東、浙江、福建、香港、海南島和台灣。夏候鳥或旅鳥。春季于4~5月遷來,秋季于9~10月離開。主要吃金龜甲、蚱蜢、蝗蟲、螳螂等昆蟲,也吃蟹、甲殼類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主要在地面捕食,有時也在飛行中捕食。 普通燕鸻,繁殖期5~7月,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繁殖初期成群在空中飛翔。營巢于河流、湖泊岸邊或附近沙土地上,也在河心小島、溪旁和稻田地邊營巢。成群營巢,巢甚簡陋,在沙土地上稍微扒一淺坑即可産卵,有的坑内僅墊少許枯草,但多數直接産卵于沙土窩中。 普通燕鸻,小型水邊鳥類,有着特殊嘴,嘴很短且基部較寬,尖端較窄而向下曲,這樣的形狀是長期覓食泥土内食物進化的結果。之所以得名燕鸻,是因為他與燕子的外形相似,有着尖長的翼,呈叉狀的黑色尾羽。普通燕鸻,又稱土燕子。該物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物種,2012年評估。已列入中國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是我國第一個以群島建制的城市,風光秀麗、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是名副其實的海上花園城市。舟山地理位置優越,地處中國東部黃金海岸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交彙處,背靠長三角廣闊經濟腹地,是中國東部沿海和長江流域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門戶。行走在舟山,玩轉岱山、嵊泗、定海、普陀山等,其中五峙山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是全國三大鳥類保護區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的省級海洋鳥類自然保護區,已被列入中國重要鳥區名單。島嶼四周海域盛産魚、蝦、貝、浮遊生物、藻等,為鳥類捕食、栖息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環境,也成為了名副其實鳥類天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