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解析:
《大林寺桃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詩,唐朝詩王,白居易所作。國人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皆耳熟能詳。
對這首詩的解讀,更是浩如煙海。但大多不出兩類:一類從海拔高度,解釋桃花,何以背時開放。一類說詩人官場失利,尋求世外桃源,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情緒渲洩。
但較少從積極的人生态度,來解悟這首詩。其實,詩人是要通過這首詩,表達對人生終極意義的思考。
下面我們逐字逐句地解讀此詩。
第一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我不做文字翻譯,大家自解。我們要深解文字背後的真實義。如果隻停留在文字表義的思考,猶如水上浮萍,永遠不達内涵。
如果,你讀過佛經,你會被佛陀許多看似自相矛盾的話,弄得暈頭轉向。諸如:佛講法49年,臨涅槃之時,他卻說沒有講過一個字,對也好,錯也好,與他(指佛性)毫無關系。
但他同時又說,我說的一切法,都是舉臂指月的手指,目的是讓你順着手指的方向,找到那個真月。如果,你把手指當月,不僅見不到月明之性,連手指的功用也喪失了。佛說的這個真月,就是他已親證悟的佛性,這個佛性人人具足,所以又稱為自性,自己本有之性,它不随身體的老死而斷滅,它永恒存在,認證了它,我們就不會懼怕老死,人生将充滿更加積極的的意義。
因此,要理解詩人這一句的真實義,就不能隻作文字翻譯。
人間四月芳菲盡。明寫人間桃花,從初芽萌動,到含苞待放,再到盛妝怒放,直至衰極敗落,中間大約經曆四個月的時間。實際影射人的一生,生老病死的全過程。
人間,此世做人期間。
四月,時間概念,比喻人的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亦指生老病死全過程。
芳菲,代指桃花,泛指百花,暗喻一切衆生。
盡,消盡,指世界萬物,包括有情衆生,身體終将消亡。
縱觀世間萬物,一切有形體的衆生,終将離開這個人世間,細思極恐,而又無可奈何!這是作者發出的由衷感歎。這也正是下文長恨之因。
山寺桃花始盛開。
正當世間百花凋謝,難以尋覓之際,在山寺的那一邊,卻又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觀。暗喻一切生命,雖然,形體壞滅,但有一個不生滅的東西,隻要因緣成熟,随時又會出現生機盎然的景象。
山寺,大林寺,泛指遠離世俗,追求人生真實境界的場所。
桃花,百花之代表,萬物之代表,乃至衆生之代表。
始盛開,又重新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此句告訴我們:一期生命的終結,并不代表生命活力的斷滅。因緣具足時,會重新煥發生機,佛陀認為那個生發之源,就是佛性。聖人們笃定一生,苦苦尋覓的就是它。
第二句:長恨春歸無覓處
此句是全詩的詩眼。詩人看桃花從盛開到凋謝這一短暫的生物現象,引發作者對人生最終歸宿的深沉思考。
長恨,長時間,窮思細想:萬物生滅變化,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切生滅變化,最終的依止,到底是誰?這些問題長期困繞着詩人,并由此産生的苦惱一直無法排解。
春歸,桃花的歸處,泛指萬物的歸止處。
無覓處,萬物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一直無法找到。
最後一句:不知轉入此中來
不知,久尋不得,忽刹然悟得,一種法喜充滿的狀态。
轉入,最終的歸依處。
此中來,即寺中來。山寺,是僧侶講法修行之處,也是見證佛性的啟導處。通過僧寶的傳法教導,最終能讓人見證佛性。原來,萬物的生死變化,皆依止于無生天滅的佛性。
此句抒寫自己最終從佛法處,找到了那個一直困擾自己,又無法排解的人生難題,法喜充滿,無以言表。
從"長恨春歸無覓處"這一句來看,決不能認為,這首詩是作者見景生情,即興而作的山水詩,而是對生命現象的終極探索。
因為,這首詩始終在寫桃花,寓意非常深刻,所以,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詩人官場失利,而消極的尋求一種世外桃源式的解脫。實在是沒有深解,"長恨春歸無覓處"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