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劇《大秦賦》熱播,劇中嬴政、呂不韋、趙姬等主角充滿熱議。然而,許多配角卻令人印象深刻,如郭開,樊於期等人。同時,也有許多出場角色,在曆史上是大人物,但卻出場較少,例如,韓國宰相張平,就是一個值得一提的人物。尤其是他有一位家喻戶曉的兒子,更不得不說。
公元前453年,晉國的韓、魏、趙三家大夫共同瓜分晉國,是為“三家分晉”,韓國就此建立。然而,韓國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它的北面有魏國和趙國,西邊有秦國,南接楚國,東臨齊國,可謂五戰之地。到了20年後,韓哀侯一舉滅掉了鄭國兼并鄭國的土地,從此韓國才跻身于戰國七雄之列。然而韓國土地狹小,五面受敵,處于七雄的腹地,發展受到了很大局限,雖然韓昭侯時期,韓國任用申不害進行變法,韓國國力有一定程度的增強,但仍然無法稱霸中原。
戰國末年,韓國最著名的人物非法家代表人物韓非莫屬,其實和韓非同時代韓國還有一位大人物,此人就是韓國丞相張平。提起張平,就不得不提他的父親張開地。
韓昭侯時期,韓臣張開地被重用,擔任宰相。張開地老成謀國,兢兢業業,深得曆任韓王所信賴,他先後輔佐韓昭侯,韓宣惠王,韓襄王三代君主,張氏一族也因此成為韓國最顯赫的貴族之一,張開地去世後,他的兒子張平繼續擔任宰相。
張平,字天祐,号友量,乳名張德,颍川人。他擔任宰相期間,先後輔佐韓厘王與韓桓惠王,因此,張平和父親張開地被合稱為“五世宰相”。
張平雖然是官二代,但也為韓國的存亡操碎了心。戰國末期,韓國國力衰微,張平主張減輕賦稅,休養生息,但遭到了韓國貴族的集體反對,未能實施。
公元前265年,秦國攻打韓國上黨郡,韓國不敵秦國,欲把上黨獻給秦國求和,而上黨守将卻私自把上黨17城獻給趙國,進而引發長平之戰,長平之戰導緻趙國慘敗,山東六國再無力阻擋秦國東出,加速了秦國的稱霸之路。據《張氏家譜》記載,長平之戰後,張平見韓國日漸被秦國蠶食,抑郁成疾,為了防止韓國被秦國吞并,張平提出了兩點國策:第一是“疲秦”,第二是“聯合抗秦”。後來,韓國派水工鄭國幫秦國修築鄭國渠,以及韓國積極參加“五國合縱”,都是基于這兩點國策。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平在公元前250年病逝,然而,《張氏族譜》卻記載張平死于秦國滅韓國時期,張平因無力阻止韓國的滅亡,含恨而終。不管張平是如何去世的,但他也算為韓國盡了最大努力了。
張平去世後,張氏一族并未從此沒落,因為張平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兒子,他就是被後人稱之為“謀聖”的張良。《史記》雲:
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張良作為韓國後人,志在複仇,張良先後兩次刺殺秦始皇,有一次,秦始皇東巡,張良和大力士埋伏在路邊,用一百二十斤的大鐵錘砸爛了秦始皇的“天子駕六”馬車,隻可惜秦始皇當時并不在馬車裡,刺殺失敗。
陳勝吳廣起義後,天下英雄群起響應,張良遇到了劉邦,從輔佐幫劉邦成就大業。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趁項羽和秦軍鏖戰之際,攻宛城、破峣關,提前攻入鹹陽,秦三世子嬰投降劉邦,秦滅,張良的國仇家恨終于得報。
此後,在鴻門宴、下邑之謀、垓下之圍等重大事件中,張良都立下大功,張良為推翻暴秦、建立巍巍漢朝立下不世之功,正因為此,張良和蕭何、韓信并稱為“漢初三傑”,後人拜張良為“謀聖”。
因為張良名氣太大,他父親張平的名字也被後人熟知,從張平到張良,不過兩代人,兩代人卻經曆了“秦王掃六合”和“秦滅漢立”,滄海桑田,不過過眼雲煙,漢朝建立後,張良選擇隐遁江湖,或許是因為大仇已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