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東京灣,舊稱江戶灣,東西兩邊分别是神奈川縣的三浦半島和千葉縣的房總半島,水域面積922平方公裡(廣義的東京灣的面積是1320平方公裡,包括了灣口處的浦賀水道)。現如今東京灣沿岸地區已經成為日本最重要的核心區,地位堪比美國的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涵蓋的人口約4100餘萬,占日本全國總人口的1/3,而其經濟總量占日本GDP的比重更是達到了38%的高位。
東京灣區的發展史與日本制定的“貿易立國”的戰略是相輔相成的。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匮乏,工業生産原料基本依賴進口;而且日本工業生産能力已經遠遠超過國民消費水平,為确保工業生産的穩定增長隻有不斷擴大出口貿易,所以依靠交通便利的海灣拓展外向型經濟,乃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在此種情況下,東京灣的地理和區位優勢就顯現出來了。東京灣深入内陸80餘公裡,内寬外窄,且緊鄰人口充盈的關東平原,無論從哪個方面分析,其完全稱得上是一個發展外向型經濟的福澤寶地。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在東京灣沿岸地區開展了規模龐大的填海造陸工程,以着重發展交通運輸、造船、冶金、化工等部門。其中号稱日本第一工業地帶的京濱工業區即位于東京灣西岸。下面本文着重介紹幾個東京灣沿岸的填海造陸工程。
1.羽田國際機場
東京羽田國際機場位于日本東京都大田區東南部的沿海地帶,每年往來的國内外旅客人數約8000萬人次。這座日本最大機場的總面積是408萬平方米,其中2/3以上為填海所得。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滿足航空增長的需要和減少航空噪音對城市的影響,日本從1984年開始對羽田機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改擴建工程。其中第四條跑道在2010年10月21日正式啟用,這條建在海上的,總長2500米的跑道竣工後,羽田國際機場的年起降能力從30.3萬架次增長到了44.7萬架次。
2.扇島鋼鐵廠
扇島位于東京都以南的川崎市,最初的面積僅有0.9平方公裡。後來日本鋼鐵企業為了降低運輸成本,将這個東京灣内的彈丸之地打造為了5.5平方公裡的新一代鋼鐵生産基地。在這個基地内,從礦砂、煤炭的上島到鋼錠、鋼闆的出廠,全部都是自動化、數字化的操作。
1977年的神奈川縣金沢區南部海岸線
時至今日,東京灣90%以上的海岸線已經被開發,填海的面積超過了253平方公裡(2.53億平方米),相當于7個中國澳門(澳門半島的新區落成後,中國澳門的陸地面積将達到32.8平方公裡)。這些填埋出來的土地最初被用于建設一些發電廠、鋼廠等工業項目,以及機場、港口等大型交通設施,後來,大型的會展中心、商場以及迪士尼樂園等商業和娛樂設施亦在填海區拔地而起。
1988年的神奈川縣金沢區南部海岸線
而日本之所以有能力在二戰後對東京灣進行大規模的填海造陸,主要源于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得益于非軍事化、高積累、高投資和貿易立國等政策的推行,日本逐漸成為經濟大國。1986年,日本國民生産總值為19585億美元,相當于美國的42%;1987年,日本人均收入超過了美國,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而正是依托于強勁國力,東京灣最終發展成為了一個體量大、效率高和多樣性強的超級都市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