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黃岡浠水縣洗馬鎮,工作人員進行人工增雨作業。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李輝攝
炮手們全神貫注瞄準雲層
老炮手劉中新檢查炮彈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陳希 通訊員 石燕 謝斌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輝
昨日陣雨散射荊楚大地,給人工增雨創下良機,湖北多地展開作業,助力陣雨增大勢頭,降水酣暢淋漓,有的降雨片區相連,化零為整普降甘霖。極目新聞記者再次趕赴黃岡浠水人工增雨現場,采訪作業氣象人員為這場喜雨付出的艱辛。
蹲守4天 炮手迎來射彈降雨
昨日,極目新聞記者從武漢出發前往浠水縣洗馬鎮人工增雨作業現場。沿途空中積雨雲增多,經過黃石時見烏雲鋪天,進入浠水時有雨水撲面而來。
12時許,洗馬鎮作業點上氣象工作人員匆匆吃飯,縣氣象局局長朱江邊扒着飯,邊看手機APP上的雷達回波圖和衛星雲圖,迅速放下碗筷說:“終于來了!咱們頭頂上,回波強度增大,呈橙紅色,對流雲團有了,作業條件具備,大家準備各就各位。”
他先給空域管理部門撥了電話,申請作業。縣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劉中新作為炮手一坐在高射炮左側,調整仰角負責擊發,另一人潘超,作為炮手二坐在高射炮右側,負責調整方位,副局長陶海艦擔任炮長,負責壓彈。
12時20分,朱江申請獲準。陶海艦一聲令下,數枚碘化銀炮彈飛向深厚烏雲中,随即大雨滂沱,雲化作雨,前後下了1個多小時。
“人工增雨就像将濕毛巾裡的水擰幹。”朱江打着比方向記者介紹。洗馬鎮自出梅以來,累計降雨量僅1.1毫米,這次集中力量為該鎮增雨,降雨量達到了37.9毫米,成效不錯。
為這場降雨,這群氣象人苦守了4天。陶海艦告訴記者,從24日早上蹲守現場直到昨日中午,以車為家為床緊盯雷達回波。
為啥要一直在現場駐守?
“這有點像‘守株待兔’,但不得不如此。”朱江解釋,風推雲跑,雷達每6分鐘傳輸一組數據畫面,對流雲團分分鐘就會從作業地點溜過,若是等預報出後再到,可能贻誤戰機。風雲變幻,瞬息有變,稍縱即逝的機會也不能放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兒終于守來一場疾雨。”朱江說,高射炮可以入庫保養休息了。
省氣象局派來的人工增雨作業安全督查組一路從黃梅巡查到此作業點,相關負責人提醒作業人員,作業結束一定要炮、彈分離入庫,高溫下雨一淋就易生鏽,所以每次作業完都得細緻保養。他說,“等到明年鄂東也安裝自動化裝置、遙控裝置,作業就可以在20米遠處操作,那樣更安全了。”
即将退休 老炮手最後一班崗
劉中新是這次洗馬鎮作業現場中最年長的一位,9月2日将退休。他在站好最後一班崗。
從24日到27日中午,劉中新和同事們一直吃住在野外,隻為守到空中雨做的雲,“炮射對流雲,最有效。所以駐守現場,咱們不停看手機上的雷達回波圖,和後方同事傳來的最新資料。”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實施人工增雨作業的往往是氣象專業工作者。他們身兼數職,兼顧前後方,要參與後方會商,做預報發預警,後方是24小時值班,有時也要輪替後方人員,“像今天咱們聚力在現場作業,後方就隻剩一位同事守在氣象台裡。”
劉中新在氣象戰線耕耘四十載,他深為感慨地告訴記者:“今年是40多年最旱的一年,極端高溫和幹旱疊加,太不容易。”
他回憶,2020年和2021年三伏天時都是防大汛,2019年有過人工增雨作業,兩年多沒實戰操作,“但我們每年都在練兵,這次實戰上陣算是得心應手。”
又迎喜雨 荊楚多地積極增雨
記者下午4時許從浠水返漢的途中,經過黃州、團風都見到雨水。原來,15時10分,黃岡市氣象部門在黃州區路口鎮進行了火箭人工增雨作業。
統計顯示,26日18時至27日18時,全省實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3架次,累計飛行時長8.7小時,作業覆蓋襄陽、十堰、荊門等13個市州,各市州開展地面人工增雨作業62次,空地作業累計影響面積約6.58萬平方公裡。
武漢中心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鐘敏介紹,全省降水範圍廣,截至今晚21時,天氣系統和人工增雨作業的降水成績佳:27日8時至21時,全省有1098個氣象監測站監測到降水,863個站小雨,180個站中雨,46個站大雨, 8個站暴雨,最大雨量出現在黃石大冶市高河站,為107mm的大暴雨。
為什麼最近幾天荊楚大地作業條件較好,作業良機是誰創造的?武漢中心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鐘敏解釋,主要是25日台風登陸後,其外圍偏南氣流攜帶水汽,輸送至湖北上空,使得大氣濕度增加,滿足了降雨所需的水汽條件,同時北方有一支東北氣流攜帶弱冷空氣南下,南北氣流交彙為降雨提供了所需的上升運動條件,因此全省近幾天多分散性陣雨,同時也有利于咱們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湖北日報客戶端,關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僅為用戶推送權威的政策解讀、新鮮的熱點資訊、實用的便民信息,還推出了掌上讀報、報料、學習、在線互動等系列特色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