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外戚傳》“陀婢徐阿尼言,本從陀母家來,常事貓鬼。”貓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是毛茸茸的,非常可愛。在隋朝之前的古人們,也是如此認為。但是隋文帝時,發生的幾件事情,卻讓這個乖巧的家夥變得令人恐懼。
古代的巫術非常神秘,大家皆對此敬而遠之。但是他們喜歡養蠱,也熱衷于養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殊不知,受人們喜愛的貓,也是動物蠱之一。在隋朝發生了幾起事件,使得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厲鬼”。
(一)、巫蠱作祟,人人自危“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昙缽花,時一現耳”。人們常常用昙花一現來形容隋朝,因為隻有文帝和隋炀帝兩位帝王,就大廈傾頹所以在曆史上的存在感都被李唐王朝壓了下去。雖然短暫,但是在隋朝時卻發生過許多奇奇怪怪的事情。貓鬼事件,便是其中之一。也正因如此,可愛善良的貓的形象也變成了不寒而栗的角色。
1. 大逆不道,戕害親人
“會獻皇後及楊素妻鄭氏俱有疾,召醫者視之,皆曰:“此貓鬼疾也。”獨孤皇後在曆史上占據着一席之地,隋文帝對其也是十分的敬重。但是她總是感覺到全身刺痛,如針紮一般。根據《巫醫傳》中的記載,貓鬼上身,便會發生這樣的症狀。
太醫們也是博聞強識,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門道。所以,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想到了獨孤皇後的異母兄弟獨孤陀。而且,楊素的妻子鄭氏也得此疾病。重要的是,獨孤陀的妻子也就是鄭氏的妹妹,是因為這個症狀而早亡的。
事情的真相很快浮出了水面,因為貓鬼具有能夠侵奪他人财物的功力,每次殺人以後,被害者家的家産都會轉移到其主人的家中。因此,獨孤陀看重的楊素家的财物,故而出此下策。為了得到更多的錢,又讓貓鬼詛咒皇後,以求其多多賞賜财物。當美好的事物,與“鬼神”沾上了邊,即使再好也會被人所遠離。
2. 層出不窮,君王震怒
“貓鬼事起,家養老貓,為厭魅,頗有神靈。”隋文帝時期的獨孤陀貓鬼事件,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一位高高在上的外戚,竟然想要利用巫蠱之術來害自己的親人。所有人,對此皆諱莫如深。而到了隋炀帝在位時,這種事情仍然沒有杜絕。
《太平廣記》本就是一部志異書籍,因此在其中記載了很多隋炀帝時的貓鬼事件。為了徹底的斬草除根,隋炀帝命令大理寺限期破案。在這過程中,許多人家養的老貓都被殺掉了。因為傳說中,老貓能夠通靈。
如果被别有用心之人發現,便可以利用其為自己創造利益。而且老貓本身看上去也有些可怕,所以貓頓時變成了令人厭惡和恐懼的動物。并且,家中養貓還會招緻牢獄之災。都說隋炀帝殘暴,因為貓鬼事件家中養貓之戶竟有千數被發配充軍。
(二)、心理恐懼,難以抹去
因為是發生在皇家,所以傳播的速度很快。而且,這其中也不乏有添油加醋的。因此,當時的人們都談貓色變。誰也不敢輕易的提起“貓”,養貓的人就算不會面臨牢獄之災也會被他人所排擠。正是因為貓鬼事件,才導緻貓的形象變得極度兇殘。
1. 流言四起,以訛傳訛
人們對于未知的東西,往往會先入為主的産生恐懼。平日裡與自己朝夕相處的貓,竟然一時之間成為了惡魔。而且貓鬼事件發生以後,朝廷也沒有給出解釋。所以,一切都隻能靠百姓們的自我猜測。大家也不全都知道内情,因而就主觀臆斷的将其傳的神乎其神。
貓鬼事件發生後,人們認為别看貓在平日裡溫順。隻要在每個朔望之夜,加以供奉,再好生招待便可以為自己所用。尤其是那種老貓,更是具有很強的法力。而且平日說的“貓有九條命”,并不是指它的命大,而是它去世後的記憶,九世不能忘記。
這些流言蜚語,傳到了唐朝。《唐律疏議》中還專門寫道“蓄造貓鬼及教導貓鬼之法者,皆絞;家人或知而不報者,皆流三千裡”。就是說蓄養貓鬼的人或者傳授貓鬼經驗者,必須獲罪入獄。
這一點,更是鬧的人心惶惶。因為本身就對貓鬼不太了解,再加上大家都在流傳,就連朝廷都如此重視,可見此事非同小可。因此,人們見了貓都敬而遠之。它再也不是那個乖巧可愛的動物,也沒有人敢再做一個貓奴。
2. 或緻流放,得不償失
“隋大業之季,貓鬼事起,家養老貓,為厭魅,頗有神靈。遞相誣告,郡邑被誅者,數千餘家。蜀王秀皆坐之”。貓鬼事件,鬧的路人皆知,隋炀帝想要徹底的斷絕這種情況再度發生。大理寺也不甘示弱,就把養貓的尤其是養老貓的一棒子打死。
甚至,就連蜀王楊秀也在其中之列。很多的家庭因為家中的老貓,而妻離子散。這個時候,人們對貓更多的是憎恨。因為它給人帶來了禍端,好好的人家就因為養了隻貓而落寞。他們不敢将憤怒指向朝廷,所以隻能遷怒于貓。
正因如此,貓邪惡的形象在大家的心中根深蒂固。即使都做到如此地步了,貓鬼事件仍然無法平息。在武周時期,還時有發生。就在鬥轉星移中,人們都逐漸的忘卻了撸貓的快樂時光。而貓,也變成了面目可憎的萬惡之源。
大家都害怕,巫蠱之術降臨到自己的頭上。畢竟,就連隋朝皇室的外戚都因為缺錢花而養貓鬼。更何況,天下芸芸衆生,普羅大衆。為了以防萬一,大家開始疏遠那些家中養貓者。一方面,怕朝廷追責時,受到牽連;另一方面,也害怕養貓者盯上自己,而使貓鬼上身。
其實貓的形象轉變,根源還是在隋文帝時期的獨孤陀貓鬼事件。從那之後,朝廷就對貓鬼非常忌諱。而且,大肆搜捕家中有貓者。當時的信息不流通,大家把貓傳的神乎其神。它再也不是那個固有印象裡的小可愛了。
(三)、邪魅之物,敬而遠之《論語·述而》“子不語,怪力亂神”。對于鬼神方面的東西,雖然充滿神秘但是普通人一般也不敢深入的接觸。隻是知道他們的存在就好,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至于巫蠱,雖然世人皆知但是懂得之人很少,平常人一生怕也見不着一次。但是,貓卻是與人們朝夕相處的動物。它的劇變,使得很多人一下子都接受不了。曾經人們以為鬼祟很遠,卻突然發現近在身邊。
1. 勿以惡小而為之
“貓鬼、老狸,野物之精變為鬼蜮,依附于人,人畜之,以毒害人,其病,心腹刺痛,食人肺腑,吐血而死”。相傳,很多的動物都能夠修煉成精。它們可以依附在人的身上,吸食精氣。而後,達到一定的修為程度。
貓的形象之變化,主要就是因為隋文帝時的貓鬼事件。這件事情,在很多書籍中都有所記載。所以,可信度非常高。所以,在當時的民間一定流傳着很多版本。它們一定比真實版本,有過之,而無不及。
況且,事件發生以後官方也沒有及時的給出說法。反而是直接在國内大肆的搜捕養貓者,尤其是養老貓者。大家在心中對貓開始又喜愛,變得越來越厭惡,憎恨甚至是害怕。一傳十,十傳百,久而久之貓的形象就開始轉變了。
2. 神秘之感,驟然而起
那些被官家流放的貓鬼,在各地都掀起了腥風血雨。甚至,就連今天東南亞地區的“降頭”,也是源自隋朝的貓鬼。同屬東亞文化圈的日本,習慣于在商店擺放招财貓。因為在他們眼中貓聰慧伶俐,而且又有一定的通靈能力。
尤其是隋朝貓鬼的事件傳到東瀛以後,人們對“招财貓”的印象更是愈發加深。對異域的影響都如此之大,反觀對隋朝治下的百姓,就更是如此了。其他地區的人能夠加以利用,但是隋朝百姓因此受到的極大迫害。
他們不可能再對貓産生任何的好感,因為即使是招财,招來的也是不義之财。更何況,這也是朝廷嚴令禁止的。如果人們再敢養貓,就極有可能被當成是蓄養貓鬼。大家皆對此諱莫如深,在潛移默化之中,貓就再也不是可愛伶俐的形象了。
因為它可以在不知不覺間,就把人的精氣吸幹,還能夠控制人體。也有可能,自己一輩子的積蓄都被貓帶給了他人。大家都感覺貓非常的恐怖,如果是一般不常見的野生動物還好說,但是與自己相處的動物,一時之間變得非常可怕,很多人都無法接受。所以,也間接的促進了事件波及的擴大化。
結語:《本草綱目》“貓鬼野道病,歌哭不自由臘月死貓頭燒灰,水服一錢匕,日二”。李時珍是明朝人,但他還在著作中提到貓鬼,可見當時之事流傳程度之廣,時間跨度之長。自從隋朝貓鬼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大家都對貓非常的厭惡,憎恨,恐懼。
參考文獻:
《太平廣記》
《朝野佥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