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本是吳楚相交的穎上人,父親曾在楚國為官,後戰死沙場,他與母親相依為命。他有個叔父在齊國為官,但他們之間并沒有什麼來往。管仲母子的生活一直很艱難。
一個偶然的機會,管仲結識了齊國人鮑叔牙,兩人一見如故,結為兄弟。鮑叔牙是做絲綢生意的,他讓管仲和他一起做生意。管仲說:“我分文不名怎麼做生意?”鮑叔牙說:“我看你很有生意頭腦,你出主意,我出本錢。”從此,兩人開始合夥做生意。管仲認為:做絲綢生意本大利小,沒有做鹽生意利潤大,建議鮑叔牙做鹽生意。他們将齊國的鹽運到吳地去賣,一轉手就獲三倍的利。
賺錢之後,管仲對鮑叔牙說:“這錢我們應三七分,你要三,我要七。”鮑叔牙先是一驚,但很快就答應了。他知道管仲家裡很窮,還有老母需他贍養,并非貪财之人。
管仲并不甘心于做生意養家糊口,憑自己的才幹,揚名立世,才是他的理想。因此,他還做了幾任地方官吏,不久就被辭退。
鮑叔牙并不認為管仲能力不夠,而是國君任用不當所至。管仲也想通過當兵作為進身之階,但看到當時那種毫無章法的亂戰情形,剛一開戰,管仲就開小差跑了。有人說管仲是膽小鬼,鮑叔牙并不這樣認為。他說管仲做得對,與其白白送死,不如留着有用之身成就一番事業。後來,幾經輾轉,管仲投到了公子糾的門下,等待時機;鮑叔牙,投到了公子小白的門下,作其師傅。
從此,這一對好朋友分道揚镳,各事其主。當時的齊國很混亂,為避免禍及自身,管仲輔佐公子糾逃奔魯國,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逃奔莒國。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人殺死。齊國貴族國氏、高氏偷偷派人到莒國給公子小白送信,要他趕快回國繼任國君。與此同時,管仲輔佐的公子糾也得到此消息,在魯國兵馬的護送下趕往齊國,争奪國君之位。
在莒國邊境,公子小白中了管仲一箭,小白佯裝被射死,在鮑叔牙的護送下,連夜趕奔齊國,終于比公子糾搶先一步到了齊國,繼任國君,是為齊桓公。
在齊桓公的逼迫下,公子糾被魯國處死,管仲成了階下囚。
齊桓公想任命鮑叔牙為宰相,管理國家大事,鮑叔牙拒不接受。極力舉薦管仲出任齊國宰相。齊桓公還記着管仲那一箭之仇,不願用管仲做宰相。鮑叔牙對桓公說:“你若安于現狀,我可以幫你管理齊國;你如果想稱霸諸侯,隻有管仲能幫你。”
齊桓公問:“何以見得?”鮑叔牙誠懇地說:“管仲是個經天緯地的奇才,胸懷治國韬略。我有五個方面不如他:第一,治理齊國,需高瞻遠矚,需要有膽有識,我不如管仲;第二,制定政策,能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而且很快使百姓從政策中得到實惠,我不如管仲;第三,治理國家,要按國君的意見,上下協調一緻,又不失原則,我不如管仲;第四,軍令嚴明,治軍有方,迅速把軍隊訓練成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軍隊,我不如管仲;第五,當今周天子勢力日衰,各國諸侯各有打算,制定外交政策,收服各路諸侯,我不如管仲。
我不及管仲者還有許多。這樣的奇才,我如果不向大王舉薦,小而言之是我嫉賢妒能,大而言之是我不忠不義,犯有欺君之罪。”齊桓公仍不同意。後經鮑叔牙的反複陳述利害,再三舉薦,齊桓公勉強答應了。
于是,鮑叔牙派人把管仲從魯國接回齊國。管仲見了鮑叔牙,心裡非常難過,很傷感地對鮑叔牙說:“我和召忽同事子糾,既不能奉他為君,又不能和他同死于難,沒有盡守做臣子的氣節。現在讓我奉仇人為主,為其做事,召忽如泉下有知,豈不笑我!”鮑叔牙說:“古人雲“成大事者,不恤小恥;立大功者,不拘小諒’。你有經天緯地之才,隻是時運不濟,未遇明主。現任國君志大識高,如果再有你的輔佐,成就霸業,不在話下。這樣功蓋天下,名顯諸侯的事,何樂而不為呢?還計較什麼區區小節!”管仲無話可說,答應鮑叔牙同去見齊桓公。
管仲見了齊桓公,謝過不殺之恩,齊桓公很客氣地将他扶起,賜座。然後,齊桓公就齊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政策等問題詢問管仲。管仲一一對答如流,且言之有據。同時,管仲又給齊桓公推薦了五人,讓他們分管經濟、軍事,司法、外交等事務。齊桓公都一一照準。心想:難怪鮑叔牙冒死舉薦管仲,這的确是個不可多得的奇才呀!看來,這相國之位真的非管仲莫屬了。
齊桓公又轉向鮑叔牙:“這相國之位給了管仲,師傅您做什麼呀?”鮑叔牙笑着說:“有管仲幫您治理齊國,我做什麼都行呀!”齊桓公高興地說:“您永遠都是我的師傅。您就做亞相吧。齊國一切大事都聽您的安排!”三人相視而笑,群臣都說齊桓公英明。
從此,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很快發展強盛起來,終于使齊桓公成為一代霸主。“管鮑之交”也被世人傳為佳話。
管仲在祭奠鮑叔牙時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也!”誠不為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