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電商發達,支付便捷,一輪又一輪的全球購物節,讓剁手黨們興奮異常。那麼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怎麼進行海淘呢?
秦昭襄王:老趙,和氏璧多少錢?
趙惠文王:咋類,那個不賣!
秦王:用十五座城跟你換個石頭,好得很。
趙王:真的假的?俺不信!
秦王:不賣是瓜慫!忒看不起老秦人了。
趙王:甭急,待俺找找……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最牛的剁手黨)看中了趙惠文王收藏的“和氏璧”,想入手。但是用貨币支付,數額巨大,兌換麻煩。秦王就想以物易物,開出“十五座城池”的天價。(你沒看錯,就是用城市換寶物)這就貢獻了一個成語——價值連城。
遇上霸道的秦國總裁,趙王無法拒絕,但又害怕上當,于是便開始了“完璧歸趙”的精彩演繹。《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趙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和氏璧”究竟是什麼寶物,能讓秦趙兩國君主如此看重。
《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戰國《韓非子》記載:楚人和氏得璞于楚山中,奉而獻之于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诳,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諸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玉也,遂命名曰“和氏璧”。
楚王得此美玉,十分珍惜,都舍不得雕琢成器,就奉為寶物珍藏起來。又過了四百餘年,楚威王将和氏璧賜予相國昭陽。昭陽遊赤山時,出玉璧供人賞,不料和氏璧不翼而飛。五十餘年後的公元前283年,趙人缪賢在集市上用五百金購得一塊玉,經玉工鑒别,此玉就是“和氏璧”。
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玉,石之美者。”因為中國缺乏金銀礦藏,所以古人十分看重美麗的石頭,自古就有将美石制作成禮器、用具、裝飾物的傳統。《周禮》載:“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
玉璧的誕生與古人樸素的自然觀有關。在古人的眼裡: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玉璧基本都是外圓内圓的形狀,是用來禮天的(與上天神靈溝通的)。
西漢夔紋青玉璧(寶應博物館藏)
此璧為西漢葬璧。和田玉質,玉質清純溫潤。外區是陰線刻夔龍紋,中間以繩紋相隔,内區是蒲紋。在蒲格上雕琢了乳丁。刻工具有漢代特點,線條流暢,雕刻粗犷豪放,刀法簡潔有力,圖案嚴謹完整。
東漢宜子孫螭鳳紋出廓玉璧(揚州博物館藏)
此璧為佩玉。質地晶瑩溫潤,雙面琢镂成器,廓外附琢一鳳,鳳腹下隐刻“宜”字,璧廓内琢雙螭,體态矯健靈動,首尾相聯處分镂“子”、“孫”二字,寓有祥龍瑞鳳宜子孫之意。
玉璧隻是古代圓玉的一種。請看下面四幅圖,你能叫出這些玉器的名字嗎?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一環,二環、三環、四環,隻比五環少一環。這些都是中間有孔洞的圓形玉器,究竟是什麼?有什麼用?
這些玉器的名字分别是:璧、瑗、環、玦。
圖一:西漢,谷紋玉璧 (南京博物院藏)
圖二:商,素面玉瑗,玉瑗側面刻“小臣系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圖三:西漢,雙龍形玉環(揚州市文物考古隊藏)
圖四:新石器,興隆窪文化玉玦
◎玉璧、玉瑗、玉環、玉玦的區别
古代辭書《爾雅•釋器》記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宋朝《爾雅疏》“肉,邊也,好,孔也,邊大倍于孔者名璧。”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圓玉的邊為孔徑的兩倍是璧,孔徑為邊的兩倍是瑗,邊與孔徑相等是環。(玉器的實體部分叫作“肉”)
據此,圓玉的分類依據:
1.玉璧:中心孔徑小于邊寬的圓玉;
2.玉瑗:中心孔徑大于邊寬的圓玉;
3.玉環:中心孔徑等于邊寬的圓玉;
4.玉玦:周邊有一個缺口的圓玉。
不過這隻能作為參考。因為根據出土的文物,圓玉的孔徑并沒有文獻記載的這樣準确,不過從孔徑與邊的比例,可以大緻分辨出玉璧、玉瑗和玉環。玉玦是最好辨認的,玉玦雖然同為圓玉,但是玦有缺口,從造型上便可一眼認出。
◎玉璧、玉瑗、玉環、玉玦的用途
《荀子·大略》記載:“聘人以珪,問士以璧,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意思是:招聘雇人用珪,請教高士用璧,召喚使人前來用瑗,拒絕推辭别人用玦,和好恢複關系用環。
一、玉璧:
西漢 夔龍紋玉璧 (寶應博物館藏)
西漢 夔龍紋玉璧 (天長市博物館藏)
西漢 蒲紋、渦紋玉璧 (天長市博物館藏)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卿大夫奉命出使他國,都要執見面之禮,被稱為“贽”。而玉璧就是“贽”中最為重要的禮物,表示向對方表達敬意和問候。這種禮儀逐漸演化為向地位高者贈璧以示敬意、問候和生死效忠。好友之間互贈玉璧,以示為知心之交。
因為璧與“畢”、“斃”的發音相似,具有以示生死的作用,所以古代玉璧也作為葬玉使用。一是将玉璧置于死者身下,表示必死;二是将玉璧含于死者口中,稱為“含璧”,表示無生。這種使用玉璧的方式,也同時衍生出降服者口含玉璧,銜璧表示自認死罪的用途。
二、玉瑗
春秋 玉瑗
春秋 卷雲紋玉瑗(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 鳥獸紋玉瑗(河南博物院藏)
玉瑗是從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一種臂飾,扁圓環形,中間有大孔。瑗的意思同援,其孔大,便于兩人抓握相援。
春秋戰國時期玉瑗紋飾逐漸增多,有作紐絲紋的玉瑗,肉部中央加厚,兩邊變薄。紋飾以縠紋和雲雷紋為多,也有變化成一條首尾相接的龍形或變化成筒形的。
玉瑗是一種地位高者召見地位低者的信物,古時凡天子召見諸侯,諸侯召見卿大夫的時候,都會命人拿着玉瑗,以為憑證。被召見者見到使者帶來的玉瑗,便要立刻趕到召見者身旁聽命。
三、玉環
西漢 谷紋牙環 (天長市博物館藏)
西漢 谷紋玉環 (儀征市博物館藏)
西漢 絞絲紋玉環 (儀征市博物館藏)
玉色青白,玉質溫潤,有黃褐色土沁,邊緣略薄。兩面雕琢絞絲紋。線條雕琢細膩流暢,具有典型的西漢風格。
玉環和玉玦的形制相近,但是玉玦有一道缺口。這兩種圓玉具有不同的寓意,玉環表示修好和認可,玉玦表示絕交和反對。
古代被流放邊地的罪臣,如果在三年之内得到君王送來的玉環,便得知君王召其歸還,因為環與還同音。如果得到玉玦,便知君王已與他斷絕,返回無望,因為玦與絕音近。
四、玉玦
春秋 蟠夔紋玉玦(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 管形玉玦(河南博物院藏)
環形而有缺口的玉飾叫玦。新石器時代的玦,大都留于逝者的耳部,尺寸不大,應該是充作耳環使用的,後來成為佩飾之一。
中華文明有語言假借的傳統,玦同決,有表示決心或斷絕的寓意,代表了一種品質、信念和約定。
《白虎通》:“君子能決斷則佩玦。”《莊子》:“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斷。”意思是有學問、有修養的君子,佩戴玉玦是提醒自己遇事能夠當機立斷。
鴻門宴(注意範增手中的玉玦)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在鴻門宴上,範增曾多次舉起玉玦,暗示項羽要下定決心殺掉劉邦,但項羽不聽,後來反為劉邦所敗。
《廣韻》:“玦如環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賜環則返,賜玦則絕,義取訣。”根據史書裡的描述,古代被流放的大臣要在城郊流連待命,三年不得擅離。在這個期間如果君王送來一塊玉環,那他就可以回來。但如果送來的是一塊玉玦,那他就要出發去邊遠的流放地,永被驅逐,至死不得歸。
電影《孔子》裡面的兩件玉器
電影《孔子》截屏
季孫斯以國君名義用玉玦驅逐了孔子。十四年後,又讓季肥帶着玉環請孔子返回魯國。
小小的圓玉中居然有這麼多學問,是不是感覺當年那些電影都白看了。下次看電影時,記得帶上票叫上我,我給你解讀電影裡的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