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TDS(溶解性固體總量,英文:Total dissolved solids)的水,其内含的可溶性固體的成分也不會相同,也因此,在風味上會有可能一樣嗎?這個問題可能就要回到礦物質本身了。由于水裡面有許多金屬陽離子以及陰離子,其中常見的鹹味主要是以鈉離子為主,按周期表來說,與它相近的鹼金族離子若是能通過離子通道及可産生鹹味,如锂或鉀離子,然而周期越高則越不易産生鹹味,且具有微苦味。
常見的鹹味物質主要有NaCl, KCl, NaI, NaNO3, KNO3 等。另外如鈣離子的鹼土族二價陽離子若是通過産生鹹味的離子通道,産生的不是鹹,而是苦的味覺,其中又以鎂離子産生的苦味最強。另外若是含有硼砂和硫酸銅會帶有甜味。既然水裡面還有這麼多種離子,有可能帶出酸甜苦鹹等味,顯然TDS一樣是内含物不同的水在味道上鐵定是不一樣的,所以相當的複雜。
而比較令人好奇的是這些離子在多少的濃度下會引發我們産生上述的味覺?于是乎在1955年Coffee Brewing Center便針對了沖煮咖啡的水質做了一些研究調查,很有意思的實驗,它們選定了一些水中常見的物質,以類似現在三角杯測的方式,将不同濃度的物質找了人來做杯測,以鈣離子Ca2 為例:研究人員以蒸餾水調配不同濃度的Ca2 水溶液,分别是62,125,188,以及250 ppm,每種濃度有三杯(這三杯的安排也許是,兩杯含有該濃度的Ca2 而另一杯是水,或是兩杯是水另一杯是該濃度的Ca2 ),然後請至少18人來參與杯測,成員中有男有女,有吸菸者也有不吸菸的,全部的成員都是專業的食物品嘗員,并以他們是否正确的回答出這三杯的差異,作為可以偵測的濃度下限。
結果如上表所示,當Ca離子濃度為62 ppm的時候,20人中隻有9個人可以偵測到,正确率是45%,而當濃度來到了250 ppm時,正确率可以到達90%。然後将得到的正确率數據以作圖的方式呈現,就可以計算出回歸曲線,而最低偵測濃度的定義就是以50%的正确率為該物質的最低偵測濃度Threshold concentration。
綜合以上,當鈣離子低于125 ppm時,它被喝出來的機率低于50%。那麼鈣離子在咖啡中會被偵測出的濃度呢?同樣的方法,以不同濃度的鈣離子沖煮咖啡,方法和偵測原則也和前述一樣。于是也可以測出在咖啡中的最低偵測濃度。于是,多種不同的礦物質,在水中以及咖啡裡的偵測濃度就被确認了。
以上的研究都是針對單一物質對于味覺以及咖啡沖煮的影響,但是若是将這些物質加在一起,要怎麼看待?以TDS為150也許是個不錯的共識。但是切勿死守此一數據,畢竟每個地方的水,其組成成份是不一樣的,而其特殊的成分也會影響咖啡的萃取(最近已有科學研究顯示鎂離子在高濃度可以提升萃取率進而改善咖啡的風味),那麼沖煮出來的味道也就會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