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觸AR(增強現實)技術大約是在七年之前。微軟的HoloLens讓我驚訝于在一個這樣小的眼鏡設備裡爆發出的極大的技術能量:在一個我非常熟悉的房間裡,破牆而出了一堆“敵人”,它可以實時感應到屋子内的空間和物體,我需要時刻走動躲避,甚至以一種遊擊的方式擊敗它們。這是我的AR初體驗。
七年過去,AR技術潮起潮落,在很多商業領域發揮了巨大作用,而消費端似乎陷入了停滞。實話說,在今年佩戴上Nreal AR眼鏡之前,我沒想到AR技術已經又重新跨入到了消費端,我對于AR的理解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認為它是一個在有限空間發揮想象力的稍顯“閉塞”的技術産品,如今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突破實體空間的創造力工具。
這種思路在我們之前的一些體驗中得到過驗證。前些日子我們體驗了Nreal AR眼鏡與蔚來汽車全景數字座艙的結合,那個體驗非常不錯——它能突破座艙空間的限制,把一個130英寸的大屏投射在座艙裡,帶來更加沉浸的觀影體驗,将汽車瞬間變身為移動巨幕影院。
國慶期間,Nreal又與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合作——時值 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成立15周年,雙方聯合舉辦了名為「未來·視界」的AR特别合作項目,帶來一場從視聽感官到時空感知等多維度體驗的全新AR藝術作品展覽,觀衆通過Nreal X 這款 AR 眼鏡,即可開啟奇妙的AR觀展之旅。我們也第一時間去現場看了看。
突破空間
AR展覽其實并非新鮮事物,美術館常常将這種技術用于輔助展覽。
2017年,加拿大安大略美術館就舉辦了名為ReBlink的展覽,美術館與藝術家合作,從館藏中挑選多件作品進行全新的AR創作。同年,滬上藝術展覽中也有AR技術亮相——藝倉美術館開幕的《伊藤潤二經典美學AR體驗展》就主打AR牌。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的《“聚場”——轉媒體藝術展》中,也有使用AR技術配合“德彪西遇上杜麗娘”項目的演出。
全球藝術家對于AR技術的發掘曆史都差不太多,不過過去更多使用手機對準畫作觀看:打開手機APP掃描畫作或是二維碼,動态的故事便會展現在手機屏幕上。
當古典與現實結合,藝術與科技交融,有趣的增強現實體驗将古典人物帶進現實場景,讓觀衆初步感受到了AR科技藝術的魅力。
不過此次Nreal AR 藝術的合作,還是有些不同:用戶戴上了Nreal X這款AR眼鏡,可以更切身地進入AR藝術體驗中,可以在會場中行走觀看,對應的AR藝術作品固定在一個位置,就好像現實中的物體一般。而且Nreal X兩側鏡腿上分别配置了一個揚聲器組成了立體聲,從而可以為觀衆帶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觀展體驗,以及通過AR技術賦予更多的6DoF手勢互動玩法,讓實體空間 人機交互的體驗,成為了AR 藝術的最新範式,也讓整個項目也成為了一個在全球藝術圈中一次極具先鋒式的嘗試。
進入UCCA,迎面所見是一面巨幅牆上塗鴉。這是CRASH(約翰·馬托斯)與Christopher "Daze" Ellis(克裡斯托弗·“戴斯”·埃利斯)作為參展藝術家,特别為UCCA正在展出的“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紐約藝術現場”設計的塗鴉。透過Nreal AR眼鏡,觀衆可以看到貼合在塗鴉牆上的延時攝影視頻,再次欣賞這面塗鴉牆創作的全過程,親臨其境一般見證藝術作品的誕生,感受塗鴉的魅力。
此次AR特别展覽中展出的全新作品——《R》,則是由UCCA聯合Nreal委任藝術家柳迪特别創作的。
戴着Nreal X進入展覽現場後,擡頭就能在現場的鋼架房梁上看見一隻倒立的巨大犀牛,其腳下的圖案及自身顔色也在不斷變化,走近或是從不同角度觀看,包括正面和背面,都能看見這隻犀牛,仿佛其是真實存在于房梁之上的三維實體一樣,同時可以伸出手指向這隻犀牛,通過手勢點擊犀牛,還可以播放語音介紹,交互體驗非常自然。
藝術家柳迪如此解釋《R》的創作理念:“模仿自然是一種本能。本質上,自然孕育了人類又賦予其模仿自然的權利。一直以來,我們經常把石頭或者木頭變成動物或人的樣子。現在,我們在一個虛拟的維度中創造動物或者人。在我看來,這是有趣的部分。”
另外一個AR内容《時光穿梭》,則懸浮展示了7位藝術家的作品,重新回顧2007至2021年UCCA過往精選的展覽。觀衆可借助AR技術欣賞過往精彩展覽的現場圖片、宣傳視頻,展覽海報等珍貴瞬間與回憶,在真實與虛幻之間體驗藝術的永恒魅力。
工具變了,思路也變了“虛拟的作品和空間産生的疊加效果,這是它的一個特點,或是我覺得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接受關于此次作品的采訪時,藝術家柳迪如此說到。他認為,在虛拟世界中做藝術創作上基本原理上是一樣的,隻不過載體不同。
在擴展現實的技術中,VR(虛拟現實)強調的是某種沉浸感,但是像AR(增強現實)眼鏡強調的是那種疊加現實的感受。“所以對于AR來說,它本來就不是要一種絕對的沉浸,創造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它其實是想在現實世界上做出一些改變。”
使用VR或AR技術構建藝術展覽的不同在于:前者更多的是使用圖像分析技術創作出一個完全虛拟空間的作品,并且因為設備的特殊性,通常隻能由佩戴VR設備的體驗者獨自欣賞,本質上還是類似于通過手機、電腦等屏幕看到的“雲遊覽”;而後者則添加了位置等信息,可以在現實世界之上疊加虛拟景物,虛拟作品和現實場景結合,并且可以與虛拟影像在真實世界實時互動,豐富了觀看者的體驗内容。
而傳統藝術展覽更傾向于感官方面的感受,但從藝術體驗的角度來看,AR技術通過信息、圖像、交互三方面的交疊與增強,則提供了更多維度的信息。
不過AR技術也并非多麼的遙不可及,實際上我們身邊就有很多AR技術應用的實例,比如通過手機掃描特定物體,就能出現特定的AR内容;我們常用的地圖導航中的實景導航,本質上也是一種AR技術應用。在這些場景下,手機屏幕是觀看虛拟與現實結合的窗口,對應到展覽活動方面,人們可以在手機屏幕上放大縮小觀看展覽内容,通常情況下展覽效果和手機性能相關。受限于手機小小的屏幕,能看到的内容實際非常有限。
此次支持6DoF手勢互動玩法的AR眼鏡Nreal X,幾乎目之所及都是AR的内容,直接提升了作品的沉浸式觀感。而且得益于Nreal X精準的空間定位能力,虛拟影像與現實場景得以無縫融合,精準檢測使用者頭部不同方向的轉動和身體上下左右前後的位置變化,虛拟影像依然固定不動,如同其真實存在于現實世界一般。強化實時互動下的AR技術交互,不光是畫面的動效、聲音,還包括人體的移動、手勢等體感動作,讓觀看AR藝術的沉浸感更加舒适。
這種AR技術展現的沉浸感,與作品所強調的“關系”理念不謀而合。
此次展出的作品《R》其實是藝術家柳迪“動物規則”(Animal Regulation)系列的延伸,系列作品也是從探索城市和自然關系的維度出發而創作的。
隻不過在作品《R》中,不同于過去系列作品中龐然大物般的觀看常理,用戶通過 Nreal X AR 眼鏡看到的是一個七彩倒立持續走動的犀牛,可以走近或是從不同角度觀看這隻犀牛,如同其真實存在一般。
在AR藝術創作上,實體空間也不需要做其他改造,但根據實際空間的場景,也大大擴充了創作的空間。
奧維弗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在2003年展出的《天氣計劃》是在有限空間内試圖給觀衆一種在雲層中接近太陽的錯覺,物、光、影甚至是參與的觀衆,都構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而這一個作品幾乎占據了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的全部空間。
在一定程度上,這種AR技術方式也對藝術品的情緒展現增加了一層虛拟的注解。
UCCA集團品牌副總裁孔令祎認為,現在藝術家的創作形式也都是多種多樣的,包括AR這個方向,其實也湧現了特别多的新媒體藝術家。“通過AR技術,我們可以有更多的藝術表現方式,可以讓大家在現在這個時代,有一種新的觀展體驗和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其實不光是AR技術,任何科技都在成為一種藝術媒介。
今年8月,國際潮流眼鏡品牌Gentle Monster母公司也戰略投資了Nreal,并達成了系列合作。Gentle Monster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Hankook Kim表示,“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代表我們對時尚與科技融合以及邊界探索的全新嘗試。”外界普遍猜測,未來Nreal AR 眼鏡的設計,或将融入更多時尚潮流元素。
從我們的觀察來看,AR技術正在加速進入C端(普通用戶)市場,這既包含針對C端的定制内容,也包括像藝術展覽這種B端(商業用戶)的層面,越來越多的潮流品牌也在看好AR與時尚/藝術的機會,Nreal目前走在了趨勢前面,可以說是Nreal“先鋒敢為”品牌精神的再次踐行。
先鋒技術正在與潮流藝術不斷融合和試探,這種融合不再隻是簡單的形式上的合作,更多需要思想内容上的一緻創新。
UCCA與Nreal今後是否還會繼續合作帶來更多AR作品呢?“這次隻是一個初次的嘗試,但是我們也希望在以後的時間裡面,雙方能夠共創一些更好的、更豐富的數字藝術内容給到大家。”孔令祎如此回應。這還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