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廚房中的懷舊
如今的人,已經無法再見到“打醬油”的真實場景了。小時候每隔一段時間,自有大人遞過兩毛錢,連并一個空空的醬油瓶子,交代去糧油店續一瓶“二級醬油”。那時候的糧油店,醬油、醋都是用上了釉的大陶缸盛着。一旁的紹酒、加飯酒等,都是傳統大小的酒壇裝着,膠泥封着壇。
舊時打醬油或醋,要說“沽”。這一叫法的傳承實在太久遠,《論語•鄉黨》中孔子的十不食之一“沽酒市脯,不食”,就是說市場上買來的酒、肉都是不幹淨的,不能吃。而其中的“沽”字,就是古代買賣液态食品的專用字,多指酒的買賣。
往斑駁老舊的木質櫃台上放下醬油瓶,遞過兩毛錢——最愛看售貨員用一個竹制的量筒——竹筒與筒柄用一段天然的老竹制成,筒柄很長,以便可以深入盛着醬油的大陶缸。售貨員在醬油瓶口插上漏鬥,然後随着量筒在缸中的每一次起落,持柄的右手淩空一倒,量筒中黑亮的醬油,準确注入瓶口的漏鬥中。持瓶的左手也順勢,與倒出的醬油液柱配合着一次聚散。整套動作娴熟而優美,不落一滴在外。不過那時候,大人們都會交代——要看清楚每一次缸中起落的量筒中,醬油是否被盡量多的裝滿,以提防售貨員在份量上做手腳。于是乎,沽買醬油的人,視線總是随着售貨員的手上下移動着。
如今回想起來,過去的市井生活親切又着實有趣。而那個時候的醬油是真真正正的醬油,讓菜香純正,食味意滿。不過,這三十年後的今天,廚房裡最不起眼的醬油也已經物是人非,常常為做好一道菜,需要滿世界找尋一款真正的醬油,談何容易……
“醬油”一詞據說最早出現于南宋晉江人(今廣東石獅)林洪的《山家清供》中:“……韭菜嫩者,用姜絲、醬油、滴醋拌食……”。因此可以确定,“醬油”在南宋時期已經明确出現,隻是目前尚無法考據——南宋時期的“醬油”是否已經廣為普及。
發酵成熟的醬醪
如今的醬油多被稱為“老抽”和“生抽”。這一叫法有人說來源于廣東,是因為粵菜文化的興盛流行,才流傳開來——然而在粵語中,醬油一直被稱為“xi油”,就是“豉油”,沒有“生抽”和“老抽”的叫法習慣。另一說法是來源于日本,但似乎也無權威的文字資料能佐證于此。而“老抽”與“生抽”在上海人的飲食文化中,又被稱為“紅醬油”和“白醬油”。
“抽”其實是提取的意思,所以“老抽”與“生抽”的區别,實際上是醬油的古法曬制工藝中,提取的第一抽原漿(頭抽),與加入熱鹽水後,二次、三次複取産生的二抽、三抽的區别叫法。
傳統曬制工藝抽取的生抽,因為抽取過程中加入鹽水的緣故,口味相對較鹹,紅褐色,流動性很好,非粘稠狀,醬香鹹口。通常用于炒制菜肴的增香或提鮮,不作為食材挂色之用。生抽最适合用于調配蘸水,在南方很多地區,例如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常用生抽、鮮紅椒、蒜末,調配一小碟“餐碟子”,為白切形式的菜肴,或重口之人作蘸碟使用。
到了雲貴川等地,生抽的好壞直接影響着餐桌上每一碗蘸水的口味。隻有傳統工藝天然釀造的生抽,與火上烤制好并研碎成面的辣椒末,加上同樣研碎成末的草果、大料、花椒等香料混合,再配以西南特産的小香蔥、子姜末、蒜末、芫荽、薄荷等,最後添上一勺用黑芝麻壓榨的香油,或是澆入一勺身價精貴,可遇不可求的雞枞油——這一碗蘸水的滋味,就能讓天下最普通的食材,搖身成為唇齒間最難棄的魅惑。
雲南紅河哈尼族蘸水,一菜一蘸水。
傳統曬制工藝抽取的老抽,作為頭抽提取的原漿,其性狀又因發酵時間的長短,呈現不同的狀态。例如廣西玉林傳統的烏石醬油,按照傳統的釀造工藝,需要日曬夜露,并發酵一年多。而據說福建傳統的古龍醬油,發酵與曬制的時間要将近兩年。而醬缸裡的豆醅,在漫長的陽光曬制過程中,太陽帶來的溫度既蒸發了醬缸中多餘的水分,又在時間的流逝中,讓黴曲充分的将蛋白質分解為氨基酸——氨基酸也決定了傳統釀造醬油天然的鮮美度。這樣的老抽色澤黑亮,近兩年的發酵時間讓它呈粘稠狀,蘸食時能有拉絲的現象,入口有天然的鹹鮮。而每到提取“頭抽”的時候,濃郁的醬香會充溢着整個醬園子,讓人的心緒如煙而起,興奮着的嗅覺也同時讓人無法入定。
醬園,延續傳統古法曬制工藝釀造
老抽最适合用于食材的紅燒與挂色,它在中國人千年的廚寮文化中,一直是代代國人生來就必須傳承的記憶。而它濃郁的醬香味,因為時間與陽光的醞釀,也是其它天然香料和作料無法比拟并替代的。而對于一些熱衷于私房紅燒肉的廚人,以及每年冬季,江浙地區家家必做的醬油肉——對配料中老抽的選擇,以及與糖之間的比例,同樣都是各家秘而不宣的家味機密。
想起早年的紹興,無論是蹄髈還是鴨子,在沿河人家的煤爐子上,用這樣的頭抽老醬油醬一醬,香味能沿河飄出很遠,其味神仙難拒——炊煙與水霧,烏篷與老橹。氈帽下眯着眼的老人,一杯紹酒與一箸焖筍醬肉,老竹椅上閑看河沿上走來的如水女子。
攝影/襄樊咩咩羊
所以如今的超市裡,無數的添加劑、焦糖色、糖、酒、谷氨酸鈉(味精)等等,混合在一起調配出來的“醬油”,隻能算是“醬油制品”,卻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醬油。我們可以承認其入口的美味,以及使用上的傻瓜式便捷。但是對于好廚之人來說,這樣的“醬油”無法成就他們心中的“味道”——當廚房裡的調味品,都成為标準化的口味時,“味道”将不再有任何可以值得期盼的神秘,美食也終将成為“此情可待成追憶”的懷舊。
-END-
文丨羅毅
文章配圖丨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