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入侵事件近年來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由于入侵物種适應新環境的能力、繁殖能力和破壞力都很強,使用傳統的方法又很難消滅,因此對于入侵地區的人們來說,對之十分苦惱和無奈。比如,曆史比較久遠的澳大利亞野兔泛濫、日本虎杖入侵英國、亞洲鯉魚入侵美國等等。
生物入侵的危害我國地大物博,擁有複雜多樣的生态系統和本地生物種群,但是多年來也屢受生物入侵之苦。特别是随着全球貿易、寵物飼養等,一些外來物種以多樣化、複雜化和難以控制的特點,開始進入我國,并逐漸在新環境下成長為新的優勢種群,對當地的生态環境以及生态安全造成嚴重沖擊。
據統計,我國目前已經發現近700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有70多種已對自然生态系統造成威脅或者潛在威脅,這些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我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比較有代表性的,大家在網絡上或者新聞中或許都有所耳聞,比如紅火蟻、小龍蝦、巴西龜、非洲大蝸牛、水葫蘆等,在自然保護區以及其他一些生境内,形成了高密度的種群,嚴重擠占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瘋狂掠奪生存資源,對本地的農林業生産、人畜健康以及生态環境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脅。
小火蟻在我國首次被發現去年,我國農業主管部門向外發布信息,指出紅火蟻已經成為危害非常大的入侵物種,這種體長1-1.5毫米、身體顔色呈紅褐色的螞蟻,已經在12個省(區、市)的400多個縣域“站穩了腳跟”,不但将所在之處的其他螞蟻驅逐殆盡、瘋狂啃食樹木和農作物,對農林業生産帶來巨大損失,而且還經常叮咬人和牲畜,讓大家苦不堪言。
在紅火蟻的危害還沒有徹底得到根治之時,我國近期又遇到了另外一種入侵的螞蟻。4月初,據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提供的信息,該機構在我國境内首次發現了小火蟻的野外種群。通過基因鑒定和生物形态學鑒定,與南美洲“臭名昭著”的小火蟻匹配度高達99.5%以上,于是按程序緊急上報。
小火蟻和紅火蟻的“原産地”都是在南美洲,也都是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最具破壞力的100大的入侵物種。小火蟻的學名其實叫做金刻沃氏蟻,并不屬于“火蟻”一族,但是由于它的身體顔色、性強兇猛程度、對入侵地區的破壞性等方面,都與紅火蟻有相似之處,同時加上它的身型要比紅火蟻偏小一些,平均下來隻有1毫米左右,因此人們習慣稱之為小火蟻。
小火蟻的危害及應對之策
小火蟻由于體型比較微小,很容易伴随其他物品、貨物以及粘附在人畜身體上進行遷移,再加上它們具有超強的繁殖速率、甚至種群具有“克隆繁殖”蟻後的能力,無論是精準識别還是有效防控的難度都比較大。
更讓人頭疼的是,小火蟻具有發達的螫針,在叮咬住目标後,會釋放出較強的毒液,人的皮膚一旦被它蜇刺,就會産生強烈的灼痛感。據有關信息顯示,小火蟻在南美洲的一些島嶼上,能夠吃掉剛剛孵化的小海龜,并能攻擊成年大海龜的眼睛,嚴重的會造成失明,可見它們的殺傷力多麼驚人。
同其他入侵物種一樣,小火蟻一旦在我國大面積蔓延開來,由于它強大的繁殖能力和兇猛的個體和團隊作戰能力,首先就會對當地的生态系統造成嚴重沖擊,區域生物多樣性勢必會出現下降問題。其次,它們會瘋狂啃食植物(包括農作物)的花朵、葉子和根系,造成生物鍊的損害甚至部分缺失,同時對農、林業生産造成嚴重危害。第三,由于它的毒液威力較大,人畜一旦被叮咬,不但會造成皮膚瘙癢、紅腫、皮炎等症狀,還可能引發點狀角膜病變,嚴重的還可能會失明。
華南農業大學紅火蟻研究中心雖然發現了小火蟻的蹤迹,但是至于小火蟻目前在我國境内的種群數量、分布情況到底如何,現在我們還不清楚,需要通過進一步的深入調查,才能确定這些小火蟻究竟是偶發事件還是入侵事件。不過,由于小火蟻的适應能力和繁殖能力超強,即使是偶發性的事件,也不能大意和輕視,如果防控措施和預案跟不上,極有可能從偶發現象升級成種群擴散直至形成大規模的生物入侵事件。
目前應用較多的、專門針對危害較大的螞蟻的滅殺方法,主要有餌料誘殺蟻後法、藥劑灌巢法、粉劑滅巢法等,這些方法雖然使用的“原料”不同,但核心都是相通的,即“擒賊先擒王”,将它們的蟻後和巢穴先端掉,這樣一個群落的螞蟻就會失去“後援”,而且不再具備繁殖能力。
如果在野外發現小火蟻的蹤迹,為了避免被叮咬,可以在衣服表面或者皮膚上噴灑一些風油精、萬金油或者酒精等刺激性比較強的藥劑,這些藥劑對其他蚊蟲也具有很好的驅除效果。而一旦被叮咬上,可以使用肥皂水或者鹽水進行沖洗,如果感到皮膚非常灼痛或者眼睛不适的症狀,需要立即就醫診治,耽誤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