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七雄争霸,風起雲湧,多少風雲人物紛紛登場亮相,呂不韋便是其中一個。他以經商起家,通過政治投資步入政壇,最後封侯拜相,執掌秦國政權長達十幾年,可謂權傾朝野,風光無限。
幾千年來,人們對呂不韋的評價毀譽參半,衆說紛纭,那麼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他在曆史中留下了什麼樣的謎題?他的功過是非又如何?他又憑什麼被載入曆史史冊?
1. "奇貨可居",果斷堅定,以精準的投機眼光投資秦質子異人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奔走于各國做生意,貨物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走南闖北、見多識廣讓呂不韋有着精準而獨到的投機眼光,最後成為"家累千金"的巨富大賈。
公元前265年,即秦昭王四十二年,呂不韋到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遇見了秦公子異人。秦異人(秦始皇之父)是被秦國派往趙國做質子的公子。那時候,秦趙兩國交戰,最後講和的時候,互派人質到對方國家。秦異人因為生母不受寵,而且自己也非嫡非長,在秦國備受冷遇,所以就把他給派來趙國了。
身處異國,人生地不熟,而且因為秦國經常跟趙國開戰,所以,秦異人并不受趙國的優待。再說了,秦國也不把他這個質子當回事,給的生活費也很少,所以門庭冷落、頗為寒酸。一個年輕人每天生活的這麼憋屈,進退兩難,經費緊張,衣食拮據,日子哪裡是好過的?
恰好這個時候,呂不韋碰到了秦異人。呂不韋覺得秦異人挺可憐的,但是作為生意人,呂不韋也不是大善人,他之所以接近秦異人,是因為覺得他"奇貨可居"。這就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商人精準獨到的投機眼光所看到的。
為此,呂不韋回家與父親商議,他問父親:"耕田能獲利幾倍?"父親說:"十倍。"
呂不韋又問:"販賣珠玉,又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百倍。"
呂不韋再問:"幫助立一個一國之主,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無數。"
因此,呂不韋說:"如今努力耕田勞作,還不見得能吃飽穿暖,若是擁君建國則可澤被後世,這種大利可圖的買賣,值得去做。"
從此,呂不韋由商界進入政界,就這樣開始踏上曆史舞台。
呂不韋去拜訪秦異人,聲稱能讓他飛黃騰達。秦異人不信,笑着說:"你還是先讓自己飛黃騰達吧。"呂不韋回應:"隻有你先發達了,我才能發達。"秦異人明白了他的意思,就咨詢他該怎麼做。
呂不韋對秦異人分析了當前的狀況,說:"公子你現在的處境很不好,在秦國既無後台扶持,又長期客居在外,對秦國形勢政策也不了解,再加上你非嫡非長,無資曆,無威望,也無人脈,你憑什麼能登上王位呢?"
秦異人歎了口氣,"那怎麼辦呢?"
呂不韋又說:"如果公子聽信我,我有辦法讓您回國繼承王位。我聽說安國君(秦始皇的爺爺)非常寵愛華陽夫人,但是華陽夫人沒有兒子,而能夠選立太子的隻有華陽夫人一個。我呂不韋雖不富有,但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遊說,讓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立你為太子。"
秦異人因此對呂不韋感激涕零,表示如果計劃成行,必将與他共治秦國。
2. "曲線救國",針砭時弊,以過人的膽氣和謀略說服華陽夫人呂不韋先拿出五百金送給秦異人,作為他日常生活和交結賓客之用,助其擺脫經濟上的困境;又拿出五百金買珍奇玩物,準備自己帶着西去秦國,遊說安國君和華陽夫人。
來到秦國,呂不韋沒有冒冒失失地去找華陽夫人,而是選擇"曲線救國"的迂回路線,他首先走華陽夫人姐姐的門路,以大方的手筆說服了其姐,然後通過她将金銀珠寶、珍奇玩物送給了華陽夫人,并順便談及秦異人聰明賢能,所結交的諸侯賓客,遍及天下,再大肆宣揚秦異人的孝心,"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太子和夫人"。呂不韋深谙人性心理,這些話将華陽夫人哄得心花怒放,對秦異人有了一個很好的印象。
呂不韋見華陽夫人心情好,便趁機讓其姐進一步勸說華陽夫人立異人為嫡子。他說:"女人得寵靠的是美貌,可是容顔易老,一旦色衰,寵愛也就随之減少。現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寵愛,卻沒有兒子,所以當務之急應該在衆公子中選一位合心合意的作為嫡子,然後立為太子,這樣您的地位才會牢固。如今異人賢能孝順,而他既無後台,又無資曆,夫人若真能在此時提拔他為繼承人,那麼不僅他會終生感激您,而且夫人您一生在秦國都會受到尊寵。"
呂不韋對華陽夫人曉之以理,動之以利,将目前的形勢分析的很到位,見解也可謂是一針見血,說到了華陽夫人的心中。華陽夫人幾經思量然後接受了這個建議。然後,她找了個機會給太子安國君吹起了枕邊風,先是不經意間大贊"子異人絕賢,來往者皆稱譽之。"然後又哭泣說:"妾不幸無子,願得子異人立以為嗣,以托妾身!"
安國君對華陽夫人是真愛啊,此前就将華陽夫人立為正妻,此時也是一口答應了她的請求。他"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異人為嗣",正式确立了異人為王位繼承人,并賜給了他很多财物。呂不韋的多次遊說與賄賂終于獲得成功,得償所願,滿載而歸。
後來,秦異人成功登上王位,是為孝文王,冊封呂不韋為丞相,将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呂不韋以一介商人的身份,幫助一個沒資質、沒人脈、沒前途的落魄皇子登上王位,最後達到封侯拜相,"澤遺後世"的目的,實在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傳奇人物了。
3. 輔孤理政,編撰《呂氏春秋》,以卓越的政治才能穩定秦國政局公元前257年,即秦昭王五十年,秦王派王齮圍攻邯鄲,情況非常緊急。這個時候,趙國想殺死秦質子。秦異人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通過賄賂守城官吏,從趙國得以脫身,逃到秦軍大營,順利回國。
秦異人和呂不韋回到秦國後,呂不韋讓異人穿楚服去進見華陽夫人,因為華陽夫人是楚國人。華陽夫人果然非常高興,當場給異人改名為子楚。
趙國這邊沒能找到秦質子,就想殺他的妻子和兒子。秦異人此時的妻子是呂不韋曾經的歌舞伎,他偶然見到,十分喜愛,就請求把此女賜給他。呂不韋雖然很生氣,但轉念一想,自己已經為他傾家蕩産,為的借以釣取奇貨,如果因為一個女人而功虧一篑,豈不是虧大了?于是呂不韋就爽快地就獻出了這個女子。
這個女子就是趙姬,後來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政,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呂不韋大方贈美人,本是成就一段佳話,卻給曆史上留下一個千古謎題,那就是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誰?是呂不韋,還是秦異人?數千年來,衆說紛纭,莫衷一是。
當趙國要殺趙姬母子時,趙姬憑借之前的人脈關系,帶着孩子東躲西藏,躲過了趙國的追殺。他們很是過了一段颠沛流離的日子,沒想到的是,這日子一過就是6年。
前251年,秦昭王去世了,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順理成章地被封為太子。此時,秦趙兩國關系緩和,趙國也護送子楚的妻子趙姬和趙政回到秦國。但是安國君繼位僅僅一年後就去世了,谥号為孝文王。太子子楚繼位,即莊襄王。莊襄王尊華陽王後為華陽太後,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後。
子楚從前途渺渺的卑微處境一躍成為一國之君,完全靠的是呂不韋,故而呂不韋被封為相國,封文信侯。從此之後,秦國的軍政大權開始掌握在呂不韋手中。然而,不過三年時間,子楚便去世了,年僅13歲的太子嬴政繼位,呂不韋号稱"仲父",開始擔起輔政的大任,力挽狂瀾,穩定了秦國政局。
此時,秦國實力已然強大,縱橫天下,沖突山河,統一大業指日可待。呂不韋任相國後,承前人之威,順應日益明朗的曆史發展趨勢,堅持用兼并戰争來實現統一。比如,攻滅東周,盡納其地;比如,攻韓,取十多個城,建立了三川郡;比如,攻魏,取二十城,設東郡等等。秦國兼并戰争的節節勝利,沉重打擊了東方六國,使得它們再無力量與秦抗衡。
當時,社會養士風氣濃厚,比如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都是養士三千、禮賢下士的政治名人,在列國間享有極高聲望。呂不韋憑借自己強大的政治背景和深厚的經濟實力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一時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
在那個著書立說流行的時代,呂不韋也命門客編纂其所知見聞,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以他的名義發表,這就是《呂氏春秋》。
此書彙集了墨、儒、道、法、兵、農、名等諸子百家的思想和學說,故而被後人稱為"雜家"。呂不韋認為它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是一部難得的傑作。他還将之刊布在鹹陽的城門,并宣揚稱,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這就是"一字千金"的來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極為成功的營銷方式,《呂氏春秋》以及呂不韋名動天下。
《呂氏春秋》雖然内容龐雜,但是它取舍有得、各取所長、兼容并包,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的思想體系,是呂不韋政治思想學說的體現。這部著作給了呂不韋極大的聲望,但是也正是因為他的鋒芒畢露和獨攬大權,最終将他推向了滅亡。
4. 私通太後,進獻男寵嫪毐,一步行差踏錯終緻滅亡當莊襄王死,太子嬴政繼位,因為年紀尚小,太後趙姬就與呂不韋舊情複燃,常常私相授受、暗通款曲,在秦始皇的眼皮底下"暗度陳倉"了好幾年。
随着秦始皇年紀漸長,通曉人事,呂不韋擔心他與太後之間的奸情暴露,為避免災禍,他決心退出與太後的這段關系。于是他找來了嫪毐,并進獻給太後趙姬。嫪毐此人天賦異禀,在房帏之事上能力異常,太後受用後非常滿意。呂不韋由此成功地擺脫了太後的糾纏,功成身退。
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太後對嫪毐寵幸非常,給了他富貴,給了他權勢,甚至還跟他一連生下了兩個兒子。嫪毐的政治勢力愈發強大,甚至壓過呂不韋。鋒芒畢露的嫪毐在與太後的私情敗露後,率先起兵造反,最終被鎮壓車裂,夷滅三族。
因為案子牽連到了呂不韋,他心中惶惶,感受到了危機。其實,相比于跟太後私通一事,呂不韋在秦國巨大的威望以及勢大權重、獨斷專行更觸動了秦始皇嬴政的神經。且不管呂不韋與太後私通的傳聞是真是假,秦始皇嬴政必然要借着"嫪毐造反"一事削弱呂不韋的權勢,這是政治立場決定的,因為皇權與相權之争,是必然要爆發的。
但是,秦始皇嬴政有橫掃四海八荒、統一天下之心,能忍人所不能忍,他知道除去呂不韋不是簡單的事,所以在許多賓客辯士為呂不韋求情說好話之時,便以呂不韋對莊襄王有功為由順水推舟免了呂不韋一死。
死罪可免,但活罪難逃,呂不韋被免去相國職務,并遣出京城,返回封地河南。但呂不韋回洛陽後餘威尚在,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呂不韋門前的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依舊絡繹不絕。這是秦始皇所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就下了一道責問呂不韋的诏書:"你對秦國有什麼功勞,要以河南地封你食邑十萬戶?你跟秦國王室有什麼血緣關系,要稱呼你為仲父?"并逼令呂不韋"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見到诏書,知秦王已恩斷義絕,徙蜀後也難免一死,遂飲鸩自盡。一代名相,就此隕落。
總而言之,呂不韋是曆史上少有的從一個商人成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千古奇人,在任相國期間,他穩定了秦國局勢,推動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事業,"秦滅六國,蓋始于魏冉,而成于呂不韋、李斯。"而且他平生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史料價值極高,對後世産生深遠的的影響。
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上,在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攪動天下大勢的風流人物中,呂不韋絕對榜上有名。他推動了秦國的發展,改變了曆史的進程,在史冊中以無可辯駁的實力占據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