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3、西漢鞏固,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鞏固。
4、隋唐完善,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強,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和武将争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6、元朝新發展,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7、明清達到頂峰,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還設立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峰。
8、王位世襲制: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民主推選部落首領的禅讓慣例,自己繼承父親的職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禅讓制,出現天下為家的局面。
9、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并将封地和對周王的義務密切聯系,從而維系和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10、軍功授爵:戰國商鞅變法規定按軍功的大小進行授爵和賜給田宅,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受爵祿的特權,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
11、皇帝制:秦統一六國後,确立皇帝至高無上原則,嬴政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裡,政事無論大小最後全由皇帝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12、士族制度:魏晉以來,地主階級中形成了以門第高低為标準的選拔官吏的做官看門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形成于魏晉,東晉時充分發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時消亡。
13、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續沿用并使之完備。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牽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國家政府工作效率。科舉制的實行,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也使士族制度逐漸消亡。
14、行省制:元朝為有效地管轄遼闊的國土,加強封建統治,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可以在中央統一政令的基礎上獨立處理省内事務。這一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
15、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隻能在四書五經範圍内命題,考生的答卷不允許有個人的見解;文體死闆地分為八個部分。八股取士鼓勵隻知埋頭讀書,不講究實際學問的人,旨在為皇帝培養忠順的奴仆。
16、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改革内政,發展生産,改革軍制,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确立霸業。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特權,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秦國封建經濟得到發展,國家實力增強,為秦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17、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頒布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
18、王安石變法: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