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有水,水火相克,這個簡單的道理,卻啟發了一項建築絕學——藻井。在中國人看來,屋頂不隻有遮蔽天空的作用,它還是“技藝載道,道藝合一”的舞台。一架架古代藻井,一處處美麗天花,承載的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建築觀。
隆福寺正覺殿藻井
“童年時,我曾進入到北京的隆福寺的毗盧殿,仰望過那精妙絕倫的藻井,一瞬間,也曾閃過念頭,那就是下次再進去時,要把家裡那隻手電筒拿來,好看得更真切一點,但後來我再不曾進去過。到我二十幾歲的時候,整個隆福寺,包括那毗盧殿,那奇妙的藻井,那毗盧大佛,那兩側殿壁的天龍八部,統統毀滅,沒留下一絲痕迹,‘下次再去’,往哪裡去?”
以上是作家劉心武,對于藻井的遺憾。
北京隆福寺曾是明代最優秀的官式建築之一,今已不存。但隆福寺的三架藻井幸存下來,被陳列于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中,成了那裡的鎮館之寶。
隆福寺正覺殿的藻井,除了具有超群的藝術價值,也被科學家矚目。因為它的頂心明鏡處,那片未經任何現代修飾的彩繪天空圖案,俨然是一幅科學有據的古代天文圖。這幅圖用傳統蓋天畫法畫成,所據母本應當是一份不晚于唐代的古星圖,因此極為珍貴。藻井與造像、壁畫一樣,越是精美,越是巨大,越能提升宗教的神性。隆福寺藻井,更加别有一份用心。
令人遺憾的是,這架藻井原有六層,但幾番輾轉遷移,變得支離破碎,修複專家李俊閣經過一點點比對、拼接,才修複了五層。盡管如此,殘缺的藻井,整體氣象仍撼動人心。
隆福寺正覺殿藻井
有人會問,何為“藻井”?古人為什麼要花費那麼多心力,在常人并不關注的頭頂,開辟出另一片天地呢?
羅哲文先生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對藻井的定義:“藻井是天花向上凹進為穹窿狀的東西,通常用在寺廟中神佛主像上方或者宮殿中帝王寶座的上方。”那些内心有信仰的人,把最美的花紋獻給藻井,而那些高居權力登峰者,則要借助藻井施加威嚴。
紫禁城太和殿龍井
紫禁城太和殿龍井,堪稱中國藻井中最華貴的一架。由于出現在皇帝聽政之地的正上方,因此也是中國古典建築中象征意義最強烈的藻井。它一方面極盡精巧與富麗堂皇,另一方面又注重與龍椅、金柱共同構築出一個天子空間。
在紫禁城裡,有這樣一個故事被廣為傳說:1915年,袁世凱稱帝,太和殿裡的許多陳設被拆掉,包括原來的龍椅。這把龍椅本來放置在太和殿藻井的正下方,頭頂與藻井盤卧的金龍正對,龍口銜着一枚寶珠。袁世凱用一把高背的西式大椅取而代之,而且有意無意地将這把椅子後撤幾步。為何如此呢?據說,巨龍所銜寶珠叫軒轅鏡,是正統皇帝的象征,鏡下寶座無疑也是軒轅正統之位。袁世凱因為心虛,怕寶珠落下砸到他這個“竊位”皇帝,所以有意躲避藻井和龍珠。
傳說雖不可信,但是故宮中的寶座布置,的确和藻井位置有關系。藻井一般都位于大殿的正中央,與寶座旁的六根蟠龍金柱共同圍合出一個叫“中心間”的空間來,凸顯“天下獨尊”的意味。
千秋亭藻井
仰觀紫禁城禦花園裡的千秋亭藻井,有着遙望蒼穹般的神秘感。此亭和萬春亭并稱故宮亭子之最。它的等級很高,因為它不隻是一個可以休憩賞景的小建築,還曾負有供奉神佛的責任。修造這樣一架藻井,自然也融入了皇家對敬天的獨特表達。
智化寺萬佛閣藻井
智化寺萬佛閣藻井被譽為明代木雕極品,它擁有經典的鬥八式造型,楠木構件綿密美觀,每個細小空當都要精雕細琢。不幸的是,上世紀初這件國寶漂泊海外,流入了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如今寺内藻井的位置被貼了一張替代實物的照片,令人感傷。
雕刻繁複細緻,極盡奢華的藻井最初并沒有那麼複雜的含義。先人在充滿智慧地營造自己的穴居時,就“發明”了它。
原來,當時的人在地勢高亢燥爽的黃土地帶掘穴而居,穴頂開有通風采光口,類似于“天窗”,這有一個名字曰“室中”,藻井就由它脫胎而成。天窗,原本務實的一個設計,後來居然感染上了精神色彩。也許是因為它溝通着洞内與洞外,也許是因為它溝通着人與天,透露着星移鬥轉的訊息。
總之,當先人從地穴“喬遷”到地上屋,保留下了這種天窗,而且開始熱烈地膜拜它。《禮記》中說“其禮中”,可見周代建造的禮制建築,就用上了這種屋頂。那時的人祭拜“五祀”,即門、戶、井、竈、室中,漢代的王充在《論衡·祭意》中說,門、戶是人用來出入的,井、竈是人借以吃飯的,而室中是“人所托處”——人寄托自己的地方,所以都要祭祀。“人所托處”,多麼高的評價。
龍門石窟伊阙洞藻井
龍門石窟伊阙洞的巨型藻井,用它壯闊的美麗“籠罩”着每一個觀者。許多石窟藻井都佐以這種蓮花紋飾,并有着雙重含義。一方面蓮花與佛教深有淵源,另一方面,也為了保留傳統木建築的藻井紋飾意義:用“蓮花”這樣的水生植物來喻“水”,為中國傳統木構建築保平安。
如果你在參觀古建的時候,擡頭仔細觀察頂上的藻井,就會發現它的紋飾中大多含有菱、藕或其他一些水生植物的身影。東漢《風俗通義》記載:“井者,東井之象也;藻,水中之物。皆取以厭火災也。”
到了宋朝,藻井的名稱又有了一種新叫法——“覆海”。顧名思義,“覆海”,即翻覆過來的大海。古人藉此認為:在屋頂上置有浩浩淼淼的海水,自然更是任何火也燒不起來的。
然而,實際效果恰好适得其反。由于層層疊加的藻井表面面積很大,與鬥拱一樣,正好是火災發生時最危險的着火點之一。加上處于屋内最高處,下無遮擋,通風性能極好。“這幾乎等于是‘架空的幹柴’,而周圍的牆壁、門、窗和屋頂上覆蓋的陶瓦等圍護材料,則恰好圈成一副‘爐膛’。”
難道藻井在古建築中,除了好看和精神象征以外,就沒有實際用途了嘛?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中國的一些地方,還有另外一類藻井,它們并非出現在宮殿、廟宇内,而是在一個更加特殊的場合——戲台。
民間戲台藻井
不要小看這些民間的藻井,在工藝上它們全都采用最精湛的手法,且集合上乘的美學構思、雕刻、彩繪于一處,以此渲染它至高華貴之态。建築施工也有巧妙,有時為了節約時間,往往同時由兩隊工匠沿中軸線分頭施工,這種施工當地稱作“劈作做”,工藝一點不受影響,而且經過這樣施工的藻井,更能起到擴音與攏音的作用。也不丢失中國古建築的法則,承重和美化。
藻井在民間也叫雞籠頂,似乎從名字上就規避了藻井高高在上的等級感。到底也沒人解釋過,以往隻用于重大建築的藻井,為何會出現在戲台上?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戲台散布地方民間,本身就遠離國家級的宮殿建築,對禮制的講求會弱化一些。更重要的是,戲台是造夢之地,人間有皇上,戲台上也有;人間有禮制尊卑,戲台上可以複制;人間有藻井,戲台上便也拿來;這人間一遭,本也無非是戲,無非是夢,戲台隻不過是個小小的再現之地。
◎本文轉載自“中華遺産”,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