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有個問題火了:
提問的姑娘說自己相過很多次親,但其中半數相親對象看完朋友圈後,不約見面,不多了解,就無疾而終了,為此她感到非常不解。
男女生就此也展開了激烈的讨(si)論(bi),男的說“旅遊都是借口,其實就是愛花錢”,女的說“老娘花自己的錢,關你屁事”,兩撥人開始争論不休。
這一屆的年輕人在擇偶時,為何戲這麼多?旅遊又為何從說走就走變成了負資産的過錯?本期的走進科學,相親姐帶你一探究竟。
篩選引發偏見相親是什麼?是讓你快速找到合适的人結婚。那怎樣才能最快找到合适的人呢?開條件。
将長相、身材、工作、收入、學曆、家境等等排個順序,逐項打分,符合的人見,不符合的人滾。一旦相親變成簡單粗暴的生意,那麼就好操作多了,隻要雙方談妥價錢就行。
愛好就被單獨拎出來,成為篩選的條件。女方覺得旅遊是熱愛生活的表現,行萬裡路、見過世面,需要重點加粗标注,得加價。男方覺得旅遊就是燒錢,特别是家境普通的女生,整天想着玩不幹正事,以後在一起就得自己買單,得跌價。
兩人就此談崩。哦不,壓根還沒談呢,這全部都是心理活動。自打偏見形成,男生不會想着花錢請女生吃飯聊人生理想,女生也不會想着花時間跟男生唠唠都去過哪裡。他們各自完成了精彩的暗戰,并覺得自己取得了最終勝利。
行情影響選擇
不管你承認與否,大城市的相親市場,完全是由男方主導的。加上生育年齡的限制,男的隻要事業有成,甭管多油膩照樣能找到年輕漂亮的小姑娘,而女的年紀大了,就算降低标準也隻能成為别人的備選。
這導緻男的手上捏着一大把資源,拒絕了你,還有别的排隊等在後面,根本不愁找不到對象。行情一好,男生自信心就爆棚,自信心爆棚,就開始坐地起價。
本來隻想找個年紀相仿的5分女過日子,一看介紹的人絡繹不絕,趕緊擡價,要找個溫柔顧家的了。總之務必保證所挑之人物超所值,各方面都超額完成指标,愛好旅遊的姑娘就這麼被三振出局,傻傻不明就裡。
供求關系影響行情,行情好壞影響選擇,所以不要因為“愛好旅遊”而懷疑自己,假設你是一個白富美,男的就會理解旅遊是你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再是負擔不起。
經濟決定心态
你說,男生苦嗎?也是真苦。二十出頭,剛畢業,就背上了生活的重擔,想找對象必須有房,不然讨不到老婆。生活沒給他們一丁點喘息的時間,買房,買車,裝修,彩禮,每一樣都是大頭,每一樣都急需用錢。
他們在單位努力工作,邊罵老闆邊留下來苦哈哈地加班,下班了也不敢有任何社交,因為可憐的銀行存款不允許他們瞎浪。他們省吃儉用,計算着外賣的紅包,擠着罐頭般的地鐵。
好不容易買了房,終于可以進入議價的相親市場,猛然發現同齡女生過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吃喝玩樂不用愁,舒舒服服做女王。
于是男生不忿、焦慮,攥緊了褲兜,提防着一切竊取勞動果實的可能,一看苗頭不對就拒人千裡之外。
畢竟日子這麼苦,大家都不想做慈善家扶貧,被别人損耗還不落好。
在這個房價比飯碗穩固的社會,大家都很忙,都在計算婚戀的價值和匹配的效率,不想投入時間和金錢。
當代男女關系也緊張到一觸即發,女的問一嘴“收入多少”,男的冷哼“拜金娘們”;男的詢問“會做飯嗎”,女的白眼“想找老媽子”。
可是婚姻不是兩個配置相當的機器,釘對釘卯對卯合上了,就可以送入洞房。
想要收獲美好的愛情就要真實的付出,去聊天、去約會、去相處。别異化相親,相親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條件堆砌的标簽。
愛好旅遊的女孩,輸在了相親的起跑線,卻赢在了人生的賽道上。因為會花錢、會享受本身也是一種能力。不用批判,各過各的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