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網課也能偷偷順走爸媽12萬,熊孩子到底能有多氣人?
前段時間上海疫情期間,張先生11歲的兒子一直在家上網課。
按理說,老師不在身邊,要更加集中注意力學習才對。
可小張同學卻背着爸媽偷玩遊戲,還花了12萬購買遊戲裝備。
爸媽發現時,錢已經追不回來了。
對此,網友們紛紛說,要是自己的孩子,不痛打一頓簡直無法解氣。
然而,在人們感到憤懑的同時,另一則新聞則十分暖心。
父親節那天,河南鄭州一個10歲的小男孩送了爸爸一個最特殊的禮物。
他把攢了3年的零花錢悉數交出,對爸爸說一定要帶妹妹早點回家。
原來,妹妹得了白血病,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爸爸為此不到40歲就愁出了白發。
男孩很想代替爸爸照顧妹妹,哪怕隻是分擔萬分之一。
他将皺巴巴的紙币和成堆的硬币全部拿出,隻為救妹妹。
雖然這點零花錢對治病而言隻是杯水車薪,但它承載了哥哥救妹妹的所有希望。
兩個男孩差不多大,一個為滿足一己私欲偷花12萬,另一個卻懂得付出和體諒。
不禁讓人深思,我們到底該怎樣做,孩子才會懂父母、知感恩。
你越無私,孩子可能越利己
這世上有很多孩子,被父母全心愛着,卻依舊做出令人心寒的事情。
河南新密,10歲的小強為争面子,想體驗在遊戲中出場時被衆人豔羨的感覺,他悄悄拿媽媽的手機給遊戲充錢,一充就是4萬。
而這4萬塊錢,是媽媽一袋一袋扛水泥,扛了4萬袋換來的!
在滿是泥灰的工地,每一包水泥不僅要卸、轉,還得裝車。
一袋水泥三四十斤,最後扛下來才區區1塊錢。
雖說媽媽是個女人,但她一點不比男人扛得少,反而為了趕進度而更加賣力。
可是,小強卻對媽媽的辛苦視而不見。
教育學家洪蘭說,過度喂養的愛,剝奪了孩子喂養他人的能力。
對父母來說,最痛心的莫過于一切為了孩子,孩子卻隻想着滿足一己私欲。
這讓我想起電視劇《安家》中,老嚴夫婦的故事。
60多歲的老嚴夫婦為給兒子買房娶媳婦,堅持在上海經營早餐鋪多年。
他們天不亮就起,賣完才休息;住的是小雜間,吃喝也是最便宜的。
買房後滿心歡喜地以為能就此與孩子共享天倫之樂,卻不想兒子、兒媳連家門都不讓他們進。
攢了一輩子積蓄,最後卻落得無家可歸;一切都是為了兒子,不料站在兒子家門口時,父母卻連一口水都沒讨到。
那句“養兒防老”,最終成為笑談。
《少有人走的路》中說:
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适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争論、必要的鼓勵和有效的監督。
但遺憾的是,即使很多父母心裡贊同,行動上卻很難做到。
他們用無私的愛,包容着孩子的任性與驕橫。
最終導緻有些人三十好幾,心理年齡卻依舊停在十幾歲。
本以為犧牲所有成全孩子就給了孩子最好的愛,卻不想最終把孩子養成了隻知索取、不懂回報的白眼狼。
自私的巨嬰身上,藏着父母的溺愛
央視曾播過一個名叫《啃老兒子狀告父母》的紀錄片。
主人公叫匡正軒,29歲,未婚,事業無成,整天待在家裡,遊手好閑。
之所以登台狀告父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才29歲,父母不應該不養他。
他希望國家明文規定,父母要養孩子一輩子,而不僅僅隻是到18歲。
在場的嘉賓和觀衆都以為他家境殷實。
但事實卻是,匡父是建築工人,媽媽身患糖尿病,每個月都入不敷出。
一家人居住的地方,隻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
多年來,匡正軒當過搬運工,做過計件員,也在菜館端過盤子。
可沒有一樣工作能站穩腳跟,不是嫌錢太少,就是嫌活太累。
仗着自己沒能力,他心安理得地認為父母就該養他一輩子。
所以哪怕父親回家已勞累不堪,他也不會踏進廚房半步,隻是等着吃現成的。
然而事出反常必有因,匡正軒變成“巨嬰”,竟全是母親慣的。
他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就連鄰居也說匡母為孩子包攬了一切。
俗話說,慣子如殺子。
凡事過猶不及,愛也一樣,給得太滿,害孩子,也害自己。
還記得一部名為《巨嬰》的動畫曾火爆網絡。
視頻中,年輕的母親給兒子喂飯、穿衣,甚至為他剃胡須。
多年後,母親老去,兒子卻依然是原來的樣子,要東西隻管把手一伸。
最終,年邁的母親被逼無奈,給兒子掏出血淋淋的腎髒後,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武志紅曾在《圓桌派》中說:“溺愛是中國父母發明的最大謊言。”
巨嬰背後,往往都有個愛子無邊的家長。
他們依從孩子、放任孩子,永遠把孩子排在人生的第一位。
到頭來卻發現,自己付出的東西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除了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便再無所獲。
理想的孩子,都有這三顆“心”
家長最大的願望,是培養一個體面感恩的孩子;家長最寒心的,莫過于付出一切,卻養出冷漠又無情的機器。
一個眼中有他人,心中有感情的孩子,一般都有這三顆“心”。
1. 同理心。
央視曾點名表揚過一個15歲的姑娘。
她叫熊岚川,獨自出門散步時,看到消防員們滅火後汗流浃背的模樣,感到十分心疼。
于是飛跑進超市,給消防員一人買了一瓶水。
她雖然年紀不大,卻能換位思考,與他人共情,體會别人的情緒,理解他人的立場。
培養一個孩子的同理心,最重要的是父母帶孩子多走多看。
去菜市場,去田間地頭,去建築工地看一看。走過、看過、經曆過,孩子才有機會了解他人的付出和辛苦。
而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終将變成養分,孕育出同理心的種子。
2. 責任心。
哈佛大學學者曾在一項調查研究中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
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後的就業率為15比1,犯罪率是1比10。
另有專家指出,家務勞動與孩子責任感的培養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
李玫瑾教授也說,想要孩子有責任心,要從分擔家務開始。
掃地、擇菜、洗碗......擁有對人對事負責的态度,孩子才懂得體諒和付出,而不是一味地索取,以自我為中心。
同時,願意分擔家務,孩子才會有更強烈的歸屬感,也能更清楚地明白自己作為家庭一員的職責。
而對于我們來說,孩子隻有把家務事分擔好了,才能指望他分擔社會責任。
3. 感恩的心。
一個北京小夥的深夜自述,曾感動了千萬人 。
從小,他就總被媽媽揍,笤帚、拖鞋、蒼蠅拍,甚至臉盆,都曾被用作打人工具。
畢業後待業在家時,媽媽給他煮最難吃的飯,還說沒掙錢就沒選擇的權利,掙錢了才能想吃什麼吃什麼。
那段時間,他對媽媽心生恨意,不得不氣憤地找工作。
後來第一次領到工資,他想起了媽媽,淚眼婆娑地反省自己曾經的無知,并深情地向媽媽表達感謝。
教育專家盧勤說:“感恩需要練習。”
所以,家庭要注意營造感恩的氛圍,父母要做好示範的榜樣,也要讓孩子看見生活的苦,養成表達感恩的習慣。
畢竟,日常生活裡不經意的感謝,總能讓人心裡充滿暖意。
教育家洛克認為,孩子生下來隻是一張白紙,最終能打造成什麼樣的畫作,完全取決于後天環境。
養一個懂得付出、知恩圖報的孩子,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就。
真正愛孩子,不是把他放進蜜罐裡,而是帶他感受萬事萬物,帶他體會苦盡甘來。
點個“贊”,願每個家庭都能養出懂父母、知感恩的孩子,願所有父母都能被溫柔以待。
作者:小青芒,富書專欄作者,文章首發公衆号: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