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詩歌發展的過程中,漢樂府詩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繼承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并不斷的發展創新,對後世的“建安風骨”、“新樂府運動”有着很大的影響。
樂府是古代管理音樂的官署,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創作樂譜的職責,這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生動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百姓的生活。“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是漢樂府詩創作的一個顯著特點,日常生活的苦與樂、愛與恨, 激發了創作熱情和靈感。
在漢樂府詩中,你會讀到剛烈的愛情誓言,“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你會感受到戰争的殘酷,“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 ”;你會體會到時間的寶貴,應發奮努力,不負這大好時光,“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首《飲馬長城窟行》是漢樂府詩中最經典的一首詩,寫出了最動人的思念,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飲馬長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
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
他鄉各異縣,展轉不相見。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其中意何如?
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
詩的題目“飲馬長城窟行”是樂府舊題,長城窟指的是長城側畔的泉眼,可飲馬,遠征的行人路經于此而傷心,思念故鄉。郦道元的《水經注》中寫道:餘至長城,其下有泉窟,可飲馬”;“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亦有詩寫道:“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 ”。
詩的前八句講的是一個女子思念遠行在外丈夫的哀傷。“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運用了興這種詩歌表現手法,從河邊綿綿不絕的青草,想到了遠行在外的丈夫,産生了無盡的思念。隻是路途遙遠,思念也是徒然,寄希望于夢中相見。在夢中,他就在的身旁,可是夢醒後,卻隔着遙遠的距離,不能相見。
從現實到夢中再回到現實,由“不可思”到“在我傍再”再到“各異縣”,思緒曲折回旋,有虛有實,有悲有喜,将思念之情表達的殷切動人。
值得注意的是前八句有着非常明顯的循環,前兩句以“遠道”結尾,第三句又以“遠道”開始,第四五句都有“夢見”二字,第六句以“他鄉”結束,而第七句又以“他鄉”開始,這樣的循環使得詩具有形式美,也更能突顯思念之深之強。
“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桑樹枯萎知道天風已到,海水也知道天寒的滋味,而女子卻不知遠方的丈夫是否安好,暗示了夫婦分别了很久,思念之苦。“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同鄉的遊子們都回家團聚了,誰又肯向她捎回丈夫的訊息,這當中有哀傷,也有孤獨,更有絕望。
詩的最後八句情節發生了轉折,遠方的丈夫托人捎來了書信,一個“呼”體現了女子内心的欣喜與激動。在漢代,書信往往寫在帛布上,其長皆不過尺,故稱為“尺素”。為了防止書信在傳送的過程中丢失,會用一個牢固的木函來裝,而木函是用刻為魚形的兩塊木闆制成,一蓋一底,所以稱之為“雙鯉魚”。
“上言加餐飯,下言長相憶”語言樸素卻情真意切。在漢代,戰亂造成親人的離别是無奈的,吃飽穿暖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思念雖無止境,但生活還要繼續,“加餐飯”從生活的細節之處體現關心,顯得更加溫暖動人,也更能體現思念之深。
這首《飲馬長城窟行》委婉曲折,文字質樸而自然,将思念之情表達的真切悠遠,令人感動,是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